四义的意思、四义的详细解释
四义的解释
四种义行。所指不一。《管子·幼官》:“八会诸侯,令曰:立四义而毋议者,尚之於玄官,听於三公。” 尹知章 注:“四义者,谓无障谷,无贮粟,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淮南子·兵略训》:“将者必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所谓四义者,便国不负兵,为主不顾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辟罪。”
词语分解
- 四的解释 四 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
- 义的解释 义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
专业解析
"四义"在汉语中并非单一固定词汇,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和所指对象来确定。以下是几种常见且具有权威来源的解释方向:
一、《诗经》学中的核心概念(最经典释义)
指《诗经》中风、雅、颂三种体裁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共同构成的体系。此说源于汉代经学家对《诗经》的阐释:
- 风、雅、颂:诗歌的体裁分类,反映不同地域、场合和用途(如《周南》《召南》为民歌,《大雅》《小雅》为朝廷乐歌,《颂》为宗庙祭祀乐歌)。
- 赋、比、兴:诗歌的创作手法。"赋"指直陈其事,"比"指比喻,"兴"指托物起兴。
- 权威来源:此释义源自汉代郑玄《毛诗笺》及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是传统《诗经》学的基石理论。可参考中华书局《毛诗正义》或《十三经注疏》相关章节。
二、儒家伦理道德的延伸
可指代儒家核心道德观念的组合,常见如:
- 仁、义、礼、智:孟子提出的"四端",即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是人固有之善端(《孟子·公孙丑上》)。
- 权威来源:此释义直接关联儒家经典《孟子》,可查阅中华书局《孟子译注》或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三、佛教术语的别称
在佛教中,"四义"有时作为"四谛"(苦、集、灭、道)的别称或相关教义的概括:
- 苦谛:世间本质是苦。
- 集谛:苦的原因(烦恼与业)。
- 灭谛:苦的熄灭(涅槃)。
- 道谛:灭苦的方法(八正道)。
- 权威来源:此释义见于佛教经典如《阿含经》及相关论疏(如《大智度论》),可参考中国佛教协会官网的"佛教常识"栏目或《中华大藏经》相关典籍。
四、其他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 孝道的实践:极少数文献中或指"孝"的四种具体表现(如养亲、敬亲、安亲、卒亲),但此用法远不如"四德"普遍。
- 权威来源:若涉及此义,需具体考证相关古籍(如汉代《孝经纬》),但需谨慎使用,建议优先采用前三类主流释义。
总结说明
"四义"的具体含义高度依赖上下文。在学术或传统文化讨论中,首要指向《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体系;在哲学伦理领域,则可能指儒家"仁义礼智";在佛教语境下则关联"四谛"。引用时务必明确所指,并依据经典文献或权威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辞源》)进行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四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四种义行,但具体内容因文献出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主要解释:
一、《管子·幼官》中的定义
《管子》记载的“四义”是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盟约准则,包括:
- 无障谷:禁止阻断河流或山谷影响他国用水;
- 无贮粟:不得囤积粮食制造饥荒;
- 无易树子:不可随意更换已立的继承人;
- 无以妾为妻:禁止将妾室扶正为妻,以维护宗法制度。
二、《淮南子·兵略训》中的定义
《淮南子》从军事将领的角度提出“四义”:
- 便国不负兵:以国家利益为先,不滥用兵力;
- 为主不顾身:为君主效忠,不惜牺牲自身;
- 见难不畏死:面对危难不惧死亡;
- 决疑不辟罪:决断疑难时敢于承担责任,不逃避可能引发的罪责。
补充说明
- 词义演变:“四义”中的“义”指符合道义的行为(),而“四”作为数词,在甲骨文中本义为“三加一所得”()。
- 应用场景:该词多用于先秦文献,现代已较少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指向。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管子》《淮南子》原文或相关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百娇傍亮儿毖勅别封不亢不吝指教长永承天皴瘃斗棋对垒对酌放宽封版傅彩腐肠贼甘言诰劄出身功德水固蔽顾成好看钱哼气花簇锦攒回绕火铺济世安人课料拉话量枘制凿离抱猎手丽馆盲人说象门第目光凝妙藕肠濆沦颇极凄悯壤树若果三友睒忽讪铄守根疏脊私鬻搜逻惕然通验穨唐忳挚歪七扭八微机无恶不造物雄遐促心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