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人埋葬后经过腐烂剩下来的骨头。亦借指尸体。《西游记》第三八回:“他但有言语,就将骨櫬与他看,説:‘你杀的是这个人!’”
“骨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ɡǔ chèn,其核心含义指死人埋葬后经过腐烂剩下的骨头,也可直接代指尸体。
字义拆解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历史文献中,例如描述考古发现的古代遗骸,或文学作品中渲染苍凉氛围的场景。如:“发掘墓葬时,仅见零星骨榇,岁月侵蚀痕迹明显。”
以上释义综合自权威词典。
骨榇(gǔ chè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骨”和“榇”两个字组成。
“骨”字的部首是“骨”,它的总笔画数为9画;“榇”字的部首是“木”,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骨榇”一词主要用于指代装载尸骨的棺材或骨灰盒。该词的源自古代用木材制造的棺椁,用以安放死者的遗骸。榇字本意是一个原木制成的盒子,后来为了避免与“椎”混淆,写成了现在的形状。
繁体字“骨櫬”是将“榇”字的“木”换为“櫬”字的“黾”,但在一般书写中使用简体字的“骨榇”更常见。
在古代,骨榇的写法可能会有些不同。以清代康熙字典为例,其写作“骨葝”,在该字典中解释为指葬具盒。
1. 国王的遗体安放在一座金光闪闪的骨榇中。
2. 他看着那个悲伤的骨榇,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骨骼、榇木、榇石
棺材、灵柩、棺椁
生橙、活柳(生者与死者对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