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立学校。《陈书·儒林传·沉不害》:“至是国学未立, 不害 上书曰:‘……宜其弘振礼乐,建立庠序,式稽古典,紆迹儒宫,选公卿门子,皆入于学。’”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命守 高平 ,命副儒宫。朱衣银鱼,象服以崇。” 宋 范仲淹 《代胡侍郎奏乞馀杭学名额表》:“建置学舍数十厦,面势显敞,允为儒宫。”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本朝钦定诸书》:“列圣万几之暇,乙览经史,爰命儒臣选择简编,亲为裁定,颁行儒宫。”
“儒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古代官立学校,其核心功能是培养儒学人才并推行官方教育制度。以下从定义、历史背景及文献例证三个方面详细解释:
“儒宫”指由官府设立的学校,主要用于传授儒家经典和礼乐制度。其名称中的“儒”强调与儒家学说的关联,“宫”则体现官方建筑的属性,整体突显其作为国家教育机构的权威性。
“儒宫”与“庠序”(地方学校)、“太学”(中央最高学府)等同属古代教育体系,但更侧重官立属性,且常与礼乐制度、科举选拔结合,具有鲜明的政治教化功能。
“儒宫”是古代官方儒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历史跨度长、职能明确,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关键概念。
《儒宫》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儒”和“宫”。其中,“儒”字意为儒家学说或儒家学者,通常涉及道德、教育、学术等方面。该字的拆分部首是“人”,并且由9个笔画组成。而“宫”字意为皇室居所或宫殿,它的拆分部首是“宀”,有9个笔画。
《儒宫》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在古代,儒学在王朝的皇室中得到推崇,因此“儒宫”指的是儒者们对于宫廷中的教育与行为准则的影响。
《儒宫》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儒宮」。
根据古代的汉字写法,儒宫的写法可能有所区别。然而,由于古代文字的演变和变异,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进一步研究方能得到准确解答。
1. 他深入研究儒宫经典,成为一名杰出的儒学学者。
2. 皇帝经常在儒宫与儒者们进行座谈,探讨国家政务和道德准则。
- 儒家学说
- 儒学传统
- 儒家经典
- 儒生
- 儒家思想
- 儒教
- 儒释道
- 儒家文化
- 非儒
- 非宫
- 野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