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 唐 诗人 温庭筠 、 李商隐 的并称。两人作品同属绮丽风格,在当时齐名,故称。 唐 裴庭裕 《东观奏记》卷下:“﹝ 温庭筠 ﹞词赋诗篇,冠絶一时,与 李商隐 齐名,时号‘温李’。” 金 元好问 《黄金行》:“笔头仙语復鬼语,只有 温 李 无他人。” 清 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学 温 李 最易入於淫哇。”
"温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特指晚唐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这一称谓源于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相似的绮丽深婉风格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与起源
"温李"作为固定搭配,最早见于五代至宋初的文献记载,用以概括温庭筠与李商隐这两位齐名的诗人。五代刘昫《旧唐书·李商隐传》明确记载:"(李商隐)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三人皆排行十六,故称)。而"温李"并称则更突出两人在诗歌艺术风格上的共性,成为文学批评中的特定术语。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等著作进一步确立了这一并称的文学史地位。
文学风格特征
温庭筠和李商隐的诗歌均以辞藻华丽、意境朦胧、情感深婉著称,代表了晚唐诗歌唯美主义的重要流派。
两人虽各有侧重(温更显绮丽,李更重寄托),但整体上都体现了晚唐诗歌追求形式美、意境深、情感细的特质,故被后世并称为"温李"。
历史地位与评价
"温李"并称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唐诗在盛唐气象之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在评价李商隐诗集时提到:"商隐诗与温庭筠齐名,词皆缛丽。" 这一并称不仅肯定了两人在艺术技巧上的高度成就,也反映了后世对其独特诗风的认可。他们上承杜甫、李贺的某些特点,下启五代西蜀"花间词派",对词体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温庭筠更是"花间派"鼻祖)。
参考资料来源:
“温李”是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两人因诗歌风格绮丽柔婉、辞藻华美而齐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了解两人代表作或文学史地位,可参考《新唐书》《唐才子传》等古籍或权威文学史论著。
板鼓残心刬地常纪赤米穿蹄楚累出注刺察大熊猫短衣匹马二台烦暴飞甘风素浮辞浮宫贡楛共用电子对光赞谷风含金量换给黄金约换约脊偻吉瑞豦蜼考绎恐慌万状令长满月酒猫眼谋略孽类磞头平面子强本弱枝汧国乾休绮楼清彻情客秋稔券证缺绝屈谷巨瓠诗阄说那里话韬晦之计塌心隤陁囤积讬宿问事杖文漪舞凤飞龙五眼下串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