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削弱,损害。《左传·成公十三年》:“又欲闕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 杨伯峻 注:“据 余萧客 《古经解钩沉》所引 宋 本 孔 疏,闕翦为损害之意。”
“阙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阙翦”意为削弱、损害或摧毁、铲除,多用于描述对公室、社稷等国家根基的破坏行为。该词由“阙”(毁坏)和“翦”(同“剪”,铲除)两字复合而成,强调通过破坏手段达到损害目的。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三年》:“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 此句描述秦国对晋国公室势力的削弱企图。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引宋本孔疏,明确将“阙翦”解释为“损害”。
在古籍中,“阙翦”常与“倾覆”连用,近义词包括摧残、削弱、颠覆等。其使用场景多涉及政治斗争或军事冲突中对敌方势力的破坏。
提示: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原文及杨伯峻注本(来源、3、5)。
阙翦(què jiǎ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阝(阜)和兼。它的拆分部首是“阝”,拼音是“fù”,意为城墙;它的拆分笔画是“阜、毛、亅”,共13画。而“兼”则拼音为“jiān”,意为兼并、兼官。因此,整个词语“阙翦”的意思是兼并或者排除官员。
“阙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阙”是指建筑物的出口,也可以引申为排除。而“翦”则指割取、切除。因此,“阙翦”在古代常指免除或者罢免官员的权力。
在繁体字中,阙翦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没有差异。
古代汉字写法中,“阙翦”这个词语是有一定变化的。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字形为“阡省㔾㠯”。而在汉字的进一步演变中,逐渐发展为现代的“阙翦”。
以下是一些例句,以展示“阙翦”在语境中的应用:
1. 在古代,皇帝有权利阙翦官员的职位。
2. 现代政府也有权力阙翦腐败的官员。
一些与“阙翦”相关的组词有:
1. 阙官:帝王罢免官员的权力。
2. 翦除:割取、切除。
3. 兼并:吸收、合并。
4. 解职:免除职位。
5. 罢黜:免除官职或地位。
与“阙翦”相对的反义词是“抬举”,意味着提拔或重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