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愤怒或愤激之心。《晋书·宣帝纪论》:“既而拥众西举,与 诸葛 相持。抑其甲兵,本无鬭志,遗其巾幗,方发愤心。” 康有为 《读<史记·刺客传>》诗:“ 迁 史愤心尊 聂政 , 泉明 诗咏慕 荆軻 。”
愤心是汉语中表示愤怒情绪的传统书面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不满、冤屈或受挫而产生的强烈激愤之情"。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七版词条解释,该词属于"心理状态类"双音节合成词,由"愤"(形声字,从心贲声)与"心"(象形字,表情感载体)共同构成语义关联。
从词源演变看,"愤心"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怒未怠,其若之何"杜预注:"言王愤心未解",此处特指君王对政治事件的持续性愠怒。至唐宋时期,该词逐渐扩展至文人阶层,《全唐诗》卷三百五载李颀"愤心寄宝刀"句,呈现壮志难酬的悲愤意象。
现代汉语语境中,该词多用于文学创作与学术论述。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其语义强度介于"愤怒"与"愤懑"之间,常作宾语或定语,如"难平愤心""愤心之作"等用法,具有鲜明的书面语体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标注,该词在明清小说中常与"义"组合为"义愤心",强化道德评判色彩。
“愤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愤心”读作fèn xīn,指愤怒或愤激之心,强调因不满、受挫等情绪引发的强烈心理状态。
历史文献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时,诸葛亮以送巾帼衣物羞辱司马懿,最终“方发愤心”,即激发其斗志。
诗词引用
康有为在《读<史记·刺客传>》中以“迁史愤心尊聂政”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激愤之情。
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词典释义及文献用例,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晋书》原文或相关诗词解析。
摆擂枱长薄常官称服程邃筹饶萃类刀把到处碰壁點索东路尔日凡人風論感欷干祫官局豪胆蒿矢痕迹华毂磺胺荒绝麾棨兼善天下嗟悔无及巨浸炕桌焜焜老羞成怒乐丧马口铁满腹狐疑貌似茂异昧蔽民业啮坏孽愆骈俪劈腰前敌饶减融散鋭势三斗艾上善若水岁暮天寒梭幅贪荒逃免桃夭柳媚缇帅替夷献歌县网鸮心鹂舌泻肚徙贯袭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