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德音的意思、德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德音的解释

(1).善言。《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郑玄 笺:“夫妇之言无相违者,则可与女长相与处至死。”后亦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魏书·宗钦传》:“足下兼爱为心,每能存顾,养之以风味,惠之以德音。” 唐 韩愈 《高君画赞》:“遗书一张,德音不忘。”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倘能先赐德音,犹所说豫大庆。”

(2).犹德言,指合乎仁德的言语、教令。《国语·楚语上》:“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

(3).用以指帝王的诏书。至 唐 宋 ,诏敕之外,别有德音一体,用于施惠宽恤之事,犹言恩诏。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 高皇帝 时,天下初定,发德音,行一切之令,权也,非拨乱反正之常也。”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乞下三司,令自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应虫蝗、水旱、灾伤及德音赦书蠲放税赋,及蠲免欠负,并具实数,供报当院。”《平山冷燕》第十六回:“却又不知向何方流荡,竟无跡迹,以辜朝庭德音。”

(4).指朝廷所定的正统音乐。《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5).好名声。《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朱熹 集传:“德音,犹令闻也。”《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晋 葛洪 《<抱朴子外篇>自叙》:“高勋著於盟府,德音被乎管絃。形器虽沉鑠於渊壤,美谈飘颻而日载。” 明 何景明 《古怨诗》之二:“所重在德音,容色安足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德音”一词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一、道德声誉与美好声望

指符合道德规范的声音、言论或声誉,常用来形容高尚的品德或美好的名声。

典源依据:

  1. 《诗经·豳风·狼跋》:

    “德音不瑕。”

    意为“美好的声誉没有瑕疵”,强调德行完美无缺。

    (参见《毛诗正义》)

  2. 《诗经·小雅·鹿鸣》: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指宾客的德行声望显赫昭著。

    (来源:中华书局《诗经译注》)


二、帝王诏书或朝廷政令的尊称

唐宋时期起,“德音”特指皇帝颁布的恩诏或减刑敕令,体现仁德之政。

文献例证:

  1. 《唐大诏令集》:

    唐代皇帝赦免囚犯、减免赋税的诏书常称“德音”,如《贞观年中德音》。

    (参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大诏令集》)

  2. 《宋史·刑法志》:

    “凡德音宥罪,多由庆典。”

    记载宋代借庆典颁布德音赦免罪犯的惯例。


词义演变与思想内核

“德音”从个人道德延伸至国家政令,始终围绕“以德化民” 的儒家理念:


学术参考文献:

  1.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2. 宗福邦《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
  3.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德音”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随语境不同而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本义与经典出处

    • 最初指以德为准则的言行,源自《论语·为政篇》“德音而遂行”,强调言行需符合道德规范。
    • 《诗经·邶风·谷风》中“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则特指夫妇间的诚信之言,引申为对他人的敬称。
  2. 政治与制度含义

    • 自汉代起,逐渐用于指代帝王诏书,尤其在唐宋时期,“德音”成为官方文书的一种,多用于颁布宽恤政策,如白居易诗中“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3. 道德与声誉层面

    • 可表示合乎仁德的言语(如《国语·楚语》中“德音以扬之”),或指个人或集体的美好声望。
  4. 音乐领域的特殊含义

    • 《礼记·乐记》中将其定义为正统礼乐,如“天下大定……此之谓德音”,强调音乐与道德教化的关联。
  5. 近现代用法
    鲁迅在书信中使用“德音”表达对他人来信的尊称,延续了古代对言辞敬称的意涵。

总结特点:该词贯穿儒家伦理体系,兼具个人修养、政治制度、文化礼乐三重维度,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代。

别人正在浏览...

安危与共奥得河北窗高卧表符比肩偿息尘妄逴跞此后窜突摧服得胜令地窨子顿消多镜面望远镜飞凫鬼计多端鬨笑槐膏徽懿将无作有洊饥痂皮忌褊敬献旧对寄与卡其亏损临轩策士六彝麦乳精孟姥闽派暮礼晨参木模拟盐爬沙迁隶迁易虬檐奇装异服取快髯奴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镕冶儒缓桑织刹把深旨舍纵失婚守阍太室阙天上人间托落威酷闲默消缴谿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