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先生故公子,以大讼萧条,眷口寡,移而乡居。”《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当日清早,过了 黄河 ,眷口用小轿搭过去。” 阿英 《关于郑成功的二三事》:“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
眷口是汉语中的古语词,现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指家眷、家属,尤指需要供养或随行的家庭成员。以下从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家眷人口
指家庭中需要抚养或共同生活的亲属成员,如配偶、子女、父母等。
例:《红楼梦》第一百回:“﹝贾政﹞便叫了贾琏去,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便是有罪,己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贾琏道:‘爷的主意极是。’贾政道:‘这是你太太的眷口,你带去好好安置。’”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611页。
户籍范畴的家属
古代户籍制度中,“眷口”特指依附于户主名下的直系或旁系亲属,区别于仆役、雇工等。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第3册,第254页。
二字组合强调需被照料或依附于户主的亲属群体,隐含责任关系。
古代户籍/公文用语
如清代《户部则例》载:“官员赴任,准带眷口仆从若干,逾数者罪。”
→来源:《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编著,中华书局,2008年)附录文献。
文学作品的委婉表达
古典小说中常用“眷口”代指妻儿,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周进道:‘我如今要回去看顾我的眷口。’”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12页。
现代汉语中,“眷口”已罕用,多被“家属”“家眷”取代,仅存于历史文献、仿古文本或方言(如闽南语保留类似用法)。需注意其书面语色彩及时代性。
“眷口”是汉语中一个传统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眷口”指家属,即家庭成员或亲属群体。该词由“眷”(亲属)和“口”(代指人)组合而成,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属关系。
《聊斋志异·娇娜》(清·蒲松龄)
例句:“先生故公子,以大讼萧条,眷口寡,移而乡居。”
释义:因家道中落、亲属稀少,主人公迁居乡间。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
例句:“当日清早,过了黄河,眷口用小轿搭过去。”
描述家属迁移的情景。
阿英《关于郑成功的二三事》
例句提到通过安置士兵家属实现“十年生聚”,体现该词的历史语境。
该词多用于古代或近代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本或文学作品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白酂不彻头采椁禅诵乘方澄霁城治迟疑不断虫篆抽丰达奚跌蹉地下热对面二冬峨巍坊店个把鸿濛寰区兼功戒勖劲烈净赚金介尽室积稸卷阿居寡枯守灵珠流滞陆贾分橐门楔溟鸿民誉米色廿四桥凝心虔刘青纶镕裁三寸黄甘沙梨神山渗水释鞌释绂堂号贪名逐利天邃铁蒺藜骨朶吐哺捉发万字顶头巾萎奴公文致跣跗闲口说闲话忻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