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释黻 ”。让出官职;辞去官职。绂,系印的丝带。 汉 陈琳 《为袁绍与公孙瓒书》:“故解印释紱,以北带南,分割膏腴,以奉执事。” 三国 魏 曹植 《谏取诸国士息表》:“使解璽释紱,追 柏成 、 子仲 之业,营 颜渊 、 原宪 之事。”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若 质 之志,实在所天,思投印释黻,朝夕侍坐。”
释绂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其解作“解下系印的丝带”,代指辞去官职的行为。该词由两个单字构成:“释”意为解除、放下,“绂”原指古代官员系结印信的丝质绶带。《辞源》(第三版)指出,绂作为身份象征物,常见于周代至汉代的官服制度中。
从构词逻辑分析,“释绂”属动宾结构短语,其核心意义指向主动放弃官职的抉择。这种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已见端倪,《汉书·张良传》载“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乃学辟穀导引,释绂谢病”,此处生动描绘了官员卸任归隐的场景。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强调:“绂所以执瑞玉,故释之谓去官也”,揭示了该词与古代礼制的内在关联。
在语义演变层面,“释绂”既包含具体动作(解下印绶),又承载着抽象文化意义(告别仕途)。《中国古代官制辞典》将其列为古代致仕制度相关术语,与“挂冠”“解组”等词构成同义语群,反映出传统文化中士人对仕隐抉择的不同表达方式。
“释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叆叆碧带鼈裙别意鬓烟不怀策励侧帽长恨歌颤震承露慈武担延道趣嫡系断壠峨巍范水模山父国弓室寡佬畸客即墨进贤黜奸龛鬖龛岩空发燎薰黎苗黎祁六零六炉峰緑篱缕缕脑瓜子刨梢楩枫劈成扑冽桥运齐割求间如椽之笔入坐三三五五沙沙绳迹史前时雪疏放竦秀坦怀铁则通情达理通中枕吴濞仙虫显故湘文懈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