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从母的意思、从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从母的解释

母亲的姐妹。即姨母。《尔雅·释亲》:“母之姊妹为从母。”《仪礼·丧服》:“从母丈夫妇人报。” 郑玄 注:“从母,母之姊妹。”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父则同生,母则从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穆姜 之姨子也” 唐 孔颖达 疏:“据父言之谓之姨,据子言之谓之从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从母”是汉语亲属称谓中的专有名词,指母亲的姐妹,即现代汉语中的“姨母”。这一称谓源于古代宗法制度下的亲属分类体系,属于旁系血亲范畴。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从”表示旁系亲属关系,“母”指母系亲属,合称即与母亲同辈且血缘相近的女性亲属。

从构词法分析,“从母”属于偏正结构,其核心语义聚焦于母系亲属的旁支属性。清代学者梁章钜在《称谓录》中明确记载:“母之姊妹曰从母”,印证了这一称谓的文献传承。在《仪礼·丧服》记载的“从母”服制规格中,其丧服等级轻于嫡母而重于其他旁亲,反映出古代亲属关系的亲疏层级。

该称谓至今仍保留在方言系统和历史文献中,与“姨母”形成古今称谓的对应关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建议,在书面语或特定文化语境中可使用“从母”保持古典韵味,日常交流则多用“姨妈”“阿姨”等通俗称谓。

网络扩展解释

“从母”是古代汉语中对亲属关系的称谓,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1. 核心定义
    指母亲的姐妹,即现代汉语中的“姨母”。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尔雅·释亲》:“母之姊妹为从母”,并沿用至唐代,如元稹《莺莺传》中“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

  2. 古籍依据

    • 《仪礼·丧服》提到“从母丈夫妇人报”,郑玄注:“从母,母之姊妹。”
    • 《左传》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据父言之谓之姨,据子言之谓之从母。”说明“姨”与“从母”是同一亲属关系的不同角度称呼。
  3.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献和礼仪场合,如陶渊明《祭从弟敬远文》中“母则从母”即描述母亲姐妹的关系。现代方言中仍有类似用法,如“姨妈”“姨娘”等。

  4. 相关称谓

    • 近义词:姨母、姨妈、姨娘
    • 反义/对应词: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叔父)
  5. 语言演变
    随着亲属称谓简化,“从母”逐渐被“姨母”替代,但仍在研究古代礼制、文献时出现,如《汉典》等工具书保留此词条。

需注意:将“从母”误释为形容词(指从父母处学习),此为错误解读,实际所有权威古籍均指向亲属称谓。

别人正在浏览...

百叶髻邦基俵济曾母投杼趁汉钓筑顿军阸会服念苟贱贯札归塘害累黑锅贾舶疆塞驾鹊甲字库借麾迹访近途锦帏君臣浚瀹抠字眼儿宽弛匡算落枕力作龙生九子秘画铭感内工牛皮浓福平论乾婚钱镘七姑子弃礼青云价卿佐惸孤穷军鼽窒仁丹胡任寄赏酌牲石省惜食茱萸树隙提唱讬阴晚菘畏悚微闻未兆悟境饷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