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捐瘠的意思、捐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捐瘠的解釋

饑餓而死。《漢書·食貨志上》:“ 堯 禹 有九年之水, 湯 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顔師古 注:“ 孟康 曰:‘肉腐為瘠。捐,骨不埋者。’瘠,瘦病也。言無相棄捐而瘦病者耳。” 宋 司馬光 《上皇帝疏》:“老弱流離,捐瘠道路。”《金史·循吏傳·盧克忠》:“會民艱食, 克忠 下令凡民有蓄積者計留一歲,悉平其價糴之,由是無捐瘠之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捐瘠”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多用于文獻研究領域。從詞義構成看,“捐”指舍棄、抛棄,“瘠”指瘦弱、饑馑者,合指因饑餓而遭遺棄的災民。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食貨志》:“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記載了古代應對災荒的赈濟措施(參考來源:中華書局《漢書》卷二十四)。

從語義演變角度,該詞在《說文解字》中分别釋義:“捐,棄也”“瘠,瘦也”,段玉裁注疏時特别指出二字連用特指災荒語境下的特殊人群(參考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說文解字注》)。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明确定義為“饑餓瘦弱而被棄者”,強調其曆史社會背景中的特殊指代(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7年版)。

在語用層面,該詞常與“相食”“流亡”等詞語連用,如宋人李綱《論水便宜六事奏狀》中“捐瘠相食”的記載,生動反映了古代災荒時期的社會慘狀(參考來源: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這類用法在《資治通鑒》等史籍中亦有類似記載,成為研究古代赈災制度的重要語料。

網絡擴展解釋

“捐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詳細記載:

基本解釋

捐瘠(juān jí)指因饑餓導緻的瘦弱或死亡,常見于描述災荒或戰亂時期民衆的困苦狀态。


詞義解析

  1. 詞源與構成

    • 捐:本義為“舍棄”,此處引申為“因饑餓而抛棄生命”;
    • 瘠:意為“瘦弱、病弱”,亦可指“死亡後的腐壞”(如《漢書》注引孟康“肉腐為瘠”)。
  2. 經典用例

    • 《漢書·食貨志》記載:“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意為因糧食儲備充足,災年無人餓死。
    • 宋·司馬光《上皇帝疏》中提到“老弱流離,捐瘠道路”,描述災民流離失所的慘狀。

語境與延伸


權威引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金史》等原典或權威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般比抱材背貨别體草木膽略大圓鏡智冬大麥鬥宿粉堞豐城劍幹端坤倪幹瘦高夐圭頓果行育德雇直還笏還年還元返本講價錢角僊瘠薄泾濁渭清譏思開足枯餅睽阕鹍鲸煉翁隆異麻沸散買活梅花雀梅花信鳥舉凝矑批箠鉗語寝小窮奢極侈七月全景蘧甯仁惠三晉邵伯釋绂手梢衰絶輸油管死緩蓑草台榭脫角兔絲燕麥外路人尾煞相機而動謝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