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饑餓而死。《漢書·食貨志上》:“ 堯 禹 有九年之水, 湯 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顔師古 注:“ 孟康 曰:‘肉腐為瘠。捐,骨不埋者。’瘠,瘦病也。言無相棄捐而瘦病者耳。” 宋 司馬光 《上皇帝疏》:“老弱流離,捐瘠道路。”《金史·循吏傳·盧克忠》:“會民艱食, 克忠 下令凡民有蓄積者計留一歲,悉平其價糴之,由是無捐瘠之患。”
“捐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詳細記載:
捐瘠(juān jí)指因饑餓導緻的瘦弱或死亡,常見于描述災荒或戰亂時期民衆的困苦狀态。
詞源與構成
經典用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金史》等原典或權威曆史文獻。
《捐瘠》是一個漢語詞語,指身體衰弱、消瘦憔悴的狀态。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人體素質差,營養不良或功能低下,導緻健康狀況不佳。
《捐瘠》由兩個部首構成,分别是“手”部和“疒”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1筆,其中“捐”部分的筆畫為10筆,“瘠”部分的筆畫為6筆。
《捐瘠》是中國漢字組成的詞語,來源于口頭表達和書面文字。在繁體字中,可以寫作「捐瘠」。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化。根據《康熙字典》中的記載,古時代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捐瘠》在古代的寫法為「捐瘞」。
1. 他患病期間營養不良,導緻身體變得捐瘠了。
2. 長期久病不愈,他變得越來越捐瘠而虛弱。
捐瘠的相關詞彙:
1. 捐助:向需要幫助的人或組織提供物質或金錢援助。
2. 瘦弱:形容身體消瘦,弱不禁風。
3. 營養不良:由于缺乏營養物質引起的健康問題。
近義詞:消瘦、衰弱
反義詞:壯健、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