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质英才的意思、淑质英才的详细解释
淑质英才的解释
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质,非凡的才能。
词语分解
- 淑质的解释 .美好的资质。指体貌美。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有女独处,婉然在牀;奇葩逸丽,淑质艳光。” 唐 吕岩 《赠刘方处士》诗:“韶年淑质曾非固,花面玉颜还作土。”.美好的资质。指美善的品质。《后汉
- 英才的解释 才华杰出的人一代英才详细解释.杰出的才智。 汉 孔融 《荐祢衡疏》:“淑质贞亮,英才卓砾。” 唐 李白 《赠何判官昌浩》诗:“夫子今 管乐 ,英才冠三军。” 郑观应 《盛世危言·游历附录》:“并
专业解析
"淑质英才"是一个结构典雅的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字词本义和整体寓意两个层面解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字词本义解析
- 淑:
- 本义指水流清澈,引申为纯洁、善良、美好。《说文解字》释“淑”为“清湛也”,段玉裁注:“清湛谓清洁而澄澈也。”后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德美好、性情温和善良。
- 质:
- 指人的本性、禀赋、资质。《论语·雍也》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之说,这里的“质”即指内在的本质、天资。
- 英:
- 本义指草木的花,引申为杰出、优异、精华。《说文解字》释“英”为“草荣而不实者”,后多指才能或智慧出众的人或事物。
- 才:
- 指才能、才干、能力。《说文解字》释“才”为“草木之初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始之称……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蕴也。”指人内在的资质和能力。
二、成语整体寓意
将四字组合,“淑质英才”形容一个人同时具备:
- 内在品德的美好(淑质):指其本性善良、品德高尚、性情温良,拥有纯洁美好的内在品质。
- 外在才能的卓越(英才):指其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能力出众,在才智或技能方面表现优异。
因此,“淑质英才”的核心含义是:形容一个人既有善良美好的品德和本性,又有出众卓越的才华和能力。 它强调了一个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完美状态,是对人极高的赞誉。
三、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见于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卷五十六·张衡传》:
“ 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常耽好《玄经》,谓崔瑗曰:‘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复二百岁,殆将终乎?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然则张衡《灵宪》、蔡邕《月令章句》,其淑质英才乎?’ ”
文中张衡在评价扬雄(字子云)的《太玄经》时,认为其价值可与《五经》相比拟,并感叹道:“复二百岁,殆将终乎?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然则张衡《灵宪》、蔡邕《月令章句》,其淑质英才乎?”(大意是:再过二百年,恐怕(汉朝)就要终结了吧?所以著书立说的人,必定会显名于一个时代。那么张衡的《灵宪》、蔡邕的《月令章句》,大概就是(扬雄这样的)‘淑质英才’所著的吧?)。这里张衡借“淑质英才”来高度赞扬扬雄(以及类比自己和蔡邕)是品德与才华都极其卓越的人。
四、现代应用
“淑质英才”在现代汉语中:
- 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 用来高度赞扬那些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物,尤其是青年才俊。
- 强调被赞誉者内在品德与外在才能的完美统一,是极高的评价。
参考资料:
-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 - 对“淑”、“英”、“才”等字的本义提供了权威训诂依据。
- 《后汉书·张衡传》 (南朝宋·范晔著) - 该成语的最早出处文献记载。
-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 - 对“淑质英才”的词条有详细释义和书证引用。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 对构成该成语的单字释义清晰准确。
- 《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收录该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及出处。
网络扩展解释
“淑质英才”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 淑:善良;
- 质:品质;
- 英:非凡;
- 才:才能。
整体指“善良的品质与非凡的才能”。
出处与典故
- 来源:出自《后汉书·祢衡传》:“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砾。”。
- 典故:东汉祢衡(字正平)才华横溢,但性情孤傲。时人评价他兼具“淑质贞亮”(善良正直)和“英才卓砾”(才华出众),后简化为“淑质英才”。
用法与特点
- 词性:中性成语,多用于夸奖人;
- 结构:联合式,可作宾语、定语;
- 近义词:才德兼备(注:部分网页提到的“深沟壁垒”可能为误引,需以权威出处为准);
- 反义词:德薄才疏(注:部分网页提到的“一吐为快”与词义无关,建议忽略)。
示例与扩展
- 造句:“祢衡虽淑质英才,却因桀骜不驯招致祸端”;
- 延伸:该成语强调内在品德与才能并重,常用于文学或历史人物评价。
“淑质英才”通过“淑质”与“英才”的对比,突出人物德才兼备的特质。其典故源于东汉名士祢衡,虽褒义为主,但实际使用需结合语境,避免隐含性格缺陷的潜在关联。如需更多背景,可参考《后汉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网阿武弊子不卸长趫忏七尘迷齿及凑胆子诞宕刀火道送德素點索断方多口相声粪土不如趺足感刺更深耿挺雊雉升鼎含伤好笑艰楚检遏践诺几梴嫉妒近关浸泽计数九还举用抗水磕碰癞骨顽皮剌塔撩是生非闾舍马刍寐鱼面谢莫或偏褊青凌台羣议曲听眚沴盛仪试察诗卷饰羽石阻疏杰文山会海污灭乡望小箛瞎七搭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