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出妻的意思、出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出妻的解释

(1).休弃妻子。《孟子·离娄下》:“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荀子·解蔽》:“ 孟子 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彊矣。” 杨倞 注:“ 孟子 恶其败德而出其妻。”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士大夫之家,不幸出妻,为之子者,非其亲生,犹可不服。” 清 方苞 《书孝妇魏氏诗后》:“近世士大夫百行不怍,而独以出妻为丑,閭阎化之,由是妇行放佚而无所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出妻乃人伦不幸之事, 文正 伟人,何以有此?”

(2).指被休弃的妻子。《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期。” 南朝 梁简文帝 《大堤》诗:“出妻工织素,妖姬惯数钱。”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先生不得已,以 陈 为出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出妻"是古代汉语中的特定称谓,指被丈夫休弃的妻子。该词蕴含古代婚姻制度中的夫权特征,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法律与社会含义:


一、核心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出妻”指被丈夫休弃的妻子,其行为称为“出”或“休妻”。此制度源于周代礼制,后纳入法律体系(如唐律),丈夫可单方面以“七出”为由解除婚姻。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卷第135页。


二、法律依据与程序

古代休妻需符合“七出”之条(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并履行“三不去”的限制(妻子曾为公婆服丧、娶时贫贱后富贵、无所归依者可免休弃)。程序上需书写休书,经家族或官府见证。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9页;《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七出”为法定休妻事由。


三、社会文化背景

“出妻”反映宗法社会下女性从属地位。如《礼记·内则》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表明家长权对婚姻的干预。被休女性常面临“归宗”(返回娘家)的生存困境,社会地位显著降低。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出妻”词条;《白虎通义·嫁娶》论“七出”伦理依据。


四、文学与历史用例

  1. 《孟子·离娄下》:“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孟子因礼仪问题休妻。
  2. 《孔雀东南飞》:焦仲卿被迫休妻刘兰芝,揭示礼教压迫。

    来源:中华书局《孟子译注》(2010年版);《乐府诗集》卷七十三。


五、与现代法律的区别

当代《民法典》确立婚姻自由原则,废止单方休妻制度。协议离婚需平等协商,诉讼离婚以感情破裂为基准,否定“七出”类歧视性条款。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网络扩展解释

“出妻”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概念,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结合不同文献的记载可总结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动词含义:指丈夫单方面休弃妻子的行为。这是古代男权社会中,男性基于礼法制度对婚姻关系的强制解除。例如《孟子·离娄下》提到“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
  2. 名词含义:指被休弃的妻子,即因触犯夫家规定而被遣返娘家的女性。如南朝梁简文帝在《大堤》诗中写道“出妻工织素,妖姬惯数钱”()。

二、历史制度背景

古代“出妻”行为受“七出”(或称“七去”)制度约束,具体包括:

三、文献与争议

  1. 儒家经典记载:《仪礼·丧服》提到“出妻之子为母期”,即被休妻子的子女需为其服丧一年()。
  2. 争议与限制:宋代《燕翼诒谋录》记载,士大夫家庭若休妻,非亲生子女可不服丧,侧面反映社会对“出妻”的复杂态度()。清代方苞更批判士大夫因“出妻”行为引发的伦理矛盾()。

四、补充说明

尽管“七出”看似严苛,但古代法律也设置了“三不去”原则(曾为公婆服丧、婚后夫家贫困后富贵、无娘家可归)限制男性滥用休妻权()。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婚姻中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

别人正在浏览...

按例飑云避暑山庄常徒惩办赤章打手势大雪纷飞豆祭对比度木分似辐凑公程国策汉庭合土怀质抱真黄鹄甲科蹇亢勦合夹起尾巴惊春馂饔君子芋开口货老积年勒花砺石漏气漏下面发渺緜名分磨昏抉聩漂汩曲复日食钱入列儒者山嵌烧钱傻笑沈速舍宅时泽挑挖头皮魋结玩儿寤宿下程相蒙纤健显镜先绪小姬小节邪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