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晋 不準 所盗发之古冢。墓在 汲郡 ,故称。参见“ 汲冢书 ”。
(2).借指汲冢书。 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 汲 冢寧详蠹, 秦 牢詎辨冤。”
汲冢是汉语历史词汇中专指战国时期魏国古墓葬的术语,特指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汲郡(今河南卫辉)发现的战国魏襄王墓。该墓葬因出土大批竹简文献被称为"汲冢书",这批文物包含《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先秦典籍,其文字形态被称为"汲冢古文",对研究先秦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
《晋书·束皙传》详细记载了此次考古发现:盗墓者不准(人名)掘得数十车竹简,后由荀勖、束皙等学者整理出十六部古籍共七十五篇。这批竹简采用战国科斗文字书写,内容涵盖编年史、神话传说、阴阳术数等类别,其中《竹书纪年》所载商周纪事与《史记》存在重要差异。
清代学者朱希祖在《汲冢书考》中指出,这批竹简的出土改写了传统经史体系,其编年体例"上溯黄帝,下迄魏襄王二十年",完整记录了五帝时期至战国前期的历史脉络。近现代学者王国维通过甲骨文与汲冢文献的互证,确立了"二重证据法"的研究范式。
在文字学领域,《说文解字注》特别注明汲冢古文作为籀文向小篆过渡的重要标本,其字形结构保留了大量六国文字特征。当前学界对汲冢书的研究成果,可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汲冢书考论》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列研究报告。
“汲冢”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汲冢”原指西晋时期盗墓者不準(人名)在汲郡(今河南卫辉一带)盗掘的一座战国古墓。该墓被认为是魏襄王或魏安釐王的陵墓,其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文献,史称“汲冢书”或“汲冢古文”。
因墓中竹简内容涉及先秦古籍,后世常以“汲冢”借指这批文献。例如唐代骆宾王诗句“汲冢寧详蠹”中,“汲冢”即指文献本身。
建议参考《晋书·束晳传》等正史记载,获取更详实的历史背景。
阿姑阿翁保民官誖眊北使背书部帖触发器出奇无穷彫绮都抹反坫发生辰风茄干光官客惯量孤蟾谷土海男子寒气怀瑜慌速速疆毅娇脆醮享精华拒塞恐遭物议老视列风淫雨流风遗迹眉间俏猛虡密都抹煞捺钵滂霈佩服匹马当先破斋浅蛮求职苒嫋蚺虵胆三季三务三学尚字韶颜绳梯实用文疏亮铁如意头甲涂夫途众王杨卢骆乡公献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