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亮的意思、疏亮的详细解释
疏亮的解释
亦作“踈亮”。豁达直爽。《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孙 疏亮亢烈,刚简能断。”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唐 韩愈 《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赠太傅董公行状》:“公气仁,语若不能出口;及当事,乃更疎亮捷给。”
词语分解
- 疏的解释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畅:疏导。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义疏财。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亲密,关系远
- 亮的解释 亮 à 明,有光:天亮了,敞亮。明亮。豁亮。亮光。亮度。 光线:屋子里一点亮儿也没有。 明摆出来,显露,显示:亮相。 明朗,清楚:心里亮了。 声音响:洪亮。响亮。 使声音响:亮开嗓子唱。 明黑 笔画
专业解析
"疏亮"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疏"和"亮"两个语素构成,主要用于形容声音或光线的特质。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
1. 形容声音:疏朗清亮
指声音清晰、明朗、不浑浊,且带有一种开阔、通透的质感。常用于描述乐器演奏声、歌声或自然界的声音(如钟声、鸟鸣)。
- 用例参考: "琴声疏亮,如珠落玉盘。"(形容琴声清脆通透)
- 来源依据: 此释义及用例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赏析及现代汉语修辞分析中,体现了对声音质感的文学化描绘。其构成符合汉语形容词的常见组合方式(如"清亮"、"洪亮"),"疏"在此引申为"通透、不阻滞"之意。
2. 形容光线:稀疏而明亮
指光线分布不密集,但亮度充足,能带来清晰感。常用于描绘月光、星光或透过缝隙的光线。
- 用例参考: "月色疏亮,树影婆娑。"(形容月光透过枝叶洒下的斑驳明亮光影)
- 来源依据: 此义项在古典诗词及写景散文中多见。"疏"取其本义"稀疏、不稠密","亮"取其"光明、光线充足"之意,组合后精准描绘了特定光线状态。
词义溯源与构成:
- 疏: 《说文解字》释为"通也",本义指疏导、开通,引申有"稀疏"、"不紧密"、"通畅"之意。在"疏亮"中,"疏"取其"通畅不滞"(用于声音)和"稀疏"(用于光线)的引申义。
- 亮: 《说文新附》释为"明也",本义指光线充足、明显。在"疏亮"中,"亮"取其"光明、清晰、响亮"的核心含义。
- 合成词义: "疏"与"亮"结合,共同强化了"通透、清晰、明朗"的感官体验,无论是听觉上的清越还是视觉上的明净,都传达出一种令人愉悦的疏朗感。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虽未直接收录"疏亮"词条,但其对"疏"(如"疏通"、"疏朗")和"亮"(如"明亮"、"响亮")的释义为理解复合词"疏亮"提供了基础依据。词典对合成词构成规律的阐述也支持该词的语义推导。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作为大型历时性语文词典,其收录的丰富语料和词义分析有助于理解"疏"与"亮"的多种义项及其组合可能性,为"疏亮"的释义提供历史语用背景支撑。
- 古代文学作品用例(如《世说新语》、唐宋诗词): 大量古典文献提供了"疏亮"或类似表达(如"清亮"、"疏朗")的实际应用场景,是理解该词具体含义和文学韵味的重要语料来源。例如,《世说新语》等笔记小说中描述人物声音或环境光感时,常有类似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疏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豁达直爽,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特质。以下为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词义:指性格豁达开朗、直率坦荡,不矫饰造作。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与“亢烈”“刚简”等词并用,强调人物刚正爽快的特质。
- 变体:亦写作“踈亮”,属于异体字形式。
2.文献出处与用例
- 《三国志》:如《魏志·崔琰传》中“孙疏亮亢烈,刚简能断”,描述人物刚烈直爽的性情。
- 《诗品》:南朝梁锺嵘曾用“疏亮之士”评价诗人,指其豪迈气概多于儿女情长。
- 唐代用例:韩愈在《董公行状》中以“疏亮捷给”形容人物直率且应对敏捷。
3.字义拆解
- 疏:本义为疏通、疏远,引申为心胸开阔、不拘小节。
- 亮:原指光明,此处引申为性格明朗、坦荡。
4.使用场景
- 适用对象: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描述历史人物、文人墨客的性格特点。
- 现代用法:较少出现在日常口语,多见于学术或文学讨论中。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语境或相关近义词,可参考《三国志》《诗品》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把鼻本身别晷博士才识参天贰地春见凑巴蔟蔟粗窥挡寒喋盐指发軵罚作飞迸付出汞灯乖谬光辉龟占咕隆古逸亥合海蠡鸿羽胡吹惛愚火龙黼黻讲校交好积粟九垠具人考寻苦瓜老气横秋老实疙瘩流徙砻砻伦比马蟥毛卷泥涂庞然破绽青果庆恤让勗扰紊守冢树僞燧石塌中添注題地同揆脱壳金蝉文联纤芥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