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伋待期的意思、郭伋待期的详细解释
郭伋待期的解释
《后汉书·郭伋传》载: 郭伋 任 并州 牧,有一次到 西河 美稷 ,有数百儿童骑着竹马来欢迎他,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 郭伋 告诉他们返回日期,后来提前一天到达,就在郊外住了一夜,待期到第二天才入市。后以“郭伋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公扇以廉风,孚以诚德,尽 任棠 置水之情,弘 郭伋 待期之信。”
词语分解
- 郭的解释 郭 ō 城外围着城的墙:城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物体的外框或外壳。 姓。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待期的解释 .谓等待寿终。 汉 蔡邕 《陈太丘碑》:“絶望已久,饰巾待期而已。”.等待约定的时间。《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尽 任棠 置水之情,弘 郭伋 待期之信。”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续汉书》
专业解析
郭伋待期,典出《后汉书·郭伋传》,指东汉名臣郭伋守信重诺、如期赴约的事迹,后成为中华文化中诚信精神的典范。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郭伋待期指严格遵守约定时间,尤指官员对民众守信不欺的行为。典故核心为:
- 「待期」:等待约定日期到来,绝不爽约
- 「童叟无欺」:对待孩童亦坚守承诺,体现人格平等
- 「官民互信」:官吏以身作则建立社会公信力
(详见《后汉书·卷三十一》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典故溯源
据《后汉书》记载,郭伋任并州牧时巡视西河郡,与数百名孩童约定归期赠礼。因提前一日返程,为不失信于儿童,特在野外亭中止宿,待次日如期相见。此事凸显两大精神内核:
- 「宁止野亭,不违童孺」:甘愿露宿也不辜负孩童期待
- 「信之至者,可化民风」:官吏诚信直接促进社会教化
(典出《后汉书·郭伋传》)
三、文化引申
该典故被历代引为诚信典范:
- 《资治通鉴》称其「以信结民」,列为官德标杆
- 《幼学琼林》载:「郭伋还州,童稚候迎」,成为蒙学教材
- 现代引申为「守约如金」「政务诚信」的代名词
(参考《汉语大词典》"郭伋待期"词条释义)
四、现代意义
郭伋待期精神被赋予新内涵:
- 政务诚信:202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官员守信对公信力的基石作用
- 儿童教育: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将其列为德育故事
- 国际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义故事集》收录该典故
(详见国务院政策文件及教育部官网)
此典故以「野亭候期」的具象场景,凝练展现了中国传统诚信观中「轻利重诺」「尊卑同信」的伦理价值,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郭伋待期”是一个源自《后汉书·郭伋传》的典故成语,其核心含义为重守约信,强调信守承诺的重要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 拼音:guō jí dài qī
- 出处: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郭伋传》。
- 典故背景:
东汉官员郭伋任并州牧时,巡视至西河美稷,当地数百名儿童骑竹马迎接,并询问他返程日期,约定届时再迎送。郭伋告知归期后,返程时提前一日抵达,但他为遵守与儿童的约定,特意在郊外留宿一夜,待次日约定时间才入城。
深层含义
- 守信重诺:
故事凸显郭伋即使面对孩童的约定也毫不敷衍,体现“言必信,行必果”的品德。
- 细节见品格:
提前到达却选择等待,彰显对他人(包括弱势群体)的尊重与责任感,而非单纯“等待时间长”(注:部分现代解释存在偏差,需结合原文理解)。
应用场景
- 教育意义:常用于强调诚信教育,如“郭伋待期之信”(见南朝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 文化象征:成为中华文化中“一诺千金”的典型符号,与“尾生抱柱”等典故并列。
注意辨析
- 常见误解:部分现代解释误将“待期”理解为“长时间等待”,实则为“遵守约定时间”。
- 权威参考:建议查阅《后汉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以准确理解。
如需进一步探讨,可提供具体应用场景或文化延伸需求。
别人正在浏览...
安心定志百牢关保债跋语贬撤变色镜逼勒避免弊谋拨烦不请之友乘龙佳壻赤道坐标系俶尔慈训抵忌杜醖法歌凤轿凤郎風豔抚弦高科高曾革抉弓剑工余鳏寡孤惸管他红通通火硝降逮积淀嗟愍俊逸快举老公嘴儿炼翁骊牝猫儿头命通墨版磨兜鞬朴钝迫究乾村沙潜踪蹑迹青雕齐遬润湿弱势设辨厮猥逃疟天飞图德退路务附诬訴相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