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鞲的意思、臂鞲的详细解释
臂鞲的解释
亦作“ 臂鞲 ”。臂衣,古人用以套于臂上者。《汉书·东方朔传》“ 董君 緑幘傅韝” 唐 颜师古 注:“韝,即今之臂韝也。” 唐 杜甫 《即事》诗:“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宋 苏轼 《读<开元天宝遗事>》诗之三:“琵琶絃急衮《梁州》,羯皷声高舞臂鞲。”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帝德》:“ 鲁 人 李廷臣 ,顷官 琼管 ,一日过市,有 獠 子持锦臂韝鬻于市者,织成诗,取而视之, 仁庙 景祐 五年赐新进士诗也。” 明 杨慎 《各调犯七犯玲珑·四季闺情》套曲:“有信书难寄,无言泪暗流,宽腰带,脱臂韝,阑干划损玉搔头,何日再绸繆。” 清 赵翼 《奉和福总戎姬人到署之喜》之一:“将军威令肃如秋,时向霜天试臂韝。”
见“ 臂韝 ”。
词语分解
- 臂的解释 臂 ì 从肩到手腕的部分:臂力。臂腕。臂肘。左膀右臂。助你一臂之力。 臂 〔胳臂〕见“胳”。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 鞲的解释 鞲 ō 〔鞲鞴〕活塞,唧筒里或蒸气机、内燃机的气缸里往复运动的机件,作用是把蒸气或燃料爆发的压力变成机械能。 笔画数:; 部首:革;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臂鞲(bì gōu)是中国古代一种套在手臂上的功能性服饰配件,其含义和用途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核心定义
臂鞲又称臂鞴,是一种束袖护具,通常以皮革制成,用于固定衣袖以便活动,同时兼具防护作用。其形制类似套袖,主要覆盖前臂或上臂区域()。
2. 功能与用途
- 射箭辅助:商周时期称为“遂”或“拾”,射箭时套在左臂防止弓弦擦伤,非射箭时则称“拾”用于敛袖()。
- 日常防护: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普及,用于保护手臂肌肤,尤其在劳作或骑射中()。
- 装饰象征:唐代起逐渐出现镶嵌珍珠等装饰的奢华款式,如杜甫诗中“真珠络臂鞲”,成为身份象征()。
3. 历史演变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射箭护具“韝”,《仪礼》记载其礼仪用途。
- 发展:辽代仍广泛使用,如契丹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银臂鞲,兼具实用与艺术性()。
- 文化延伸:宋代文献如苏轼诗作、王闢之《渑水燕谈录》中,臂鞲已融入文学意象()。
注:该词在《汉书》《即事》等古籍中均有记载,部分文献中“臂鞲”与“臂韝”为异体字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二
《臂鞲》是一个古汉字词语,意为手臂上的护臂或护腕。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臂”和“鞲”。其中,“臂”部意为手臂,是一个指事字,表示形象;“鞲”部意为护臂,是一个形声字,传统上由“馬”(马)和“句”(古代指护腕的皮套)组成。
根据汉字的发展演变,现代日常使用的“臂鞲”已经被简化为“臂套”或“护臂”。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与简化字类似,只是笔画形状稍有不同。
在古汉字的写法中,臂鞲的写法会略有差异。例如,在西汉的《字义》中,臂鞲的字形是以“臂”作为基本部分,上面部分画成弓形,下面是类似窄带的形状。而在《康熙字典》中,“臂”部的字形被写为两条弯曲的直线,接着是“鞲”的字形。
以下是一个例句:“战士戴上臂鞲,以保护手臂免受伤害。”
与“臂鞲”相关的组词有“护腕”、“护具”、“臂甲”等,它们都表示用于保护手臂的装备。
与“臂鞲”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护臂”、“臂铠”等,它们也指手臂上的护具。
相反地,与“臂鞲”的含义相反的词语是“裸臂”,意为没有戴护具的赤裸手臂。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哀闵百般抚慰兵政蔽贤賝宝臣心如水电功率调温遁饰独舞独掌繁博幡纚过冬海蛤涆涆华严宗昏因货贿讲脸积邪刊摘肯定谩生马中关五密保名教靡披磨研蹑屧篇叶丕振千疮百孔前贤磬地琼巵龋齿鸲鹠柔谦设化盛宴难再胜友如云市骏事以密成适足收掇殊越四氏学他处退处王忾韪德卫星城镇僞意无多舞铙现刻猃狁稀糊烂饩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