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黩札的意思、黩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黩札的解释

谓滥写文章。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为史官者,不能抃忠骨於枯坟,臠諂魄於下泉,磨毫黷札,丛阁饱帙,岂国家任史官意耶!”一本作“ 黷扎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黩札”是由“黩”与“札”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汉字本义及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解析

  1. 黩:《说文解字》释为“握持垢也”,本指污浊之物,引申为轻慢、滥用之意,《玉篇·黑部》注“黩,数也,狎也”。在文献中多用于“黩武”“黩刑”等词组,表示过度使用武力或刑罚。
  2. 札:甲骨文象形为书写木片,《释名·释书契》称“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原指古代竹木简牍,后引申为公文、书信,如《古诗十九首》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二、语义特征 复合词“黩札”属动宾结构,特指对文书的轻慢处理行为。具体包含三重内涵:

  1. 形式层面:草率书写公文导致字迹模糊,如《唐律疏议》载“诸受制忘误及写制敕误者,事若未失,笞五十”
  2. 制度层面:违背文书管理制度,如宋代《庆元条法事类》规定“诸文书应遣驿而辄枉道者,杖八十”
  3. 伦理层面:暗含对行政权威的亵渎,《周礼·秋官》强调“凡邦之大事,使其属跸”的文书敬畏原则

三、训诂依据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凡黩字引申之义,皆轻易不谨之谓也。”这一注解为“黩札”的语义生成提供了训诂学支撑,印证其作为行政伦理术语的特殊性。

(主要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律疏议新注》)

网络扩展解释

“黩札”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指滥写文章,含贬义,强调写作行为的过度或不当。

二、字义分解

  1. 黩(dú):本义为污浊,引申为滥用、轻率。如“穷兵黩武”中的黩即表滥用。
  2. 札(zhá):原指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片,后泛指文书、文章。

三、词源与用法 出自唐代孙樵《孙氏西斋录》:“磨毫黩札,丛阁饱帙”,批评史官滥用笔墨堆砌文书。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

四、现代延伸 可引申为对低质量内容生产的批评,如网络时代过度追求流量而滥发文章的现象(此为现代语境下的类比用法,非原词义)。

提示:该词属于生僻古语,日常交流建议使用“滥写文章”“粗制滥造”等现代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悲惶不戴头巾男子汉超速怠嫚牒用短拙妒火夺移恩免法郎机芳草鲜美访闻佛老贡诚诡贼江宁交通网介者晶状体金马客窘辱旧燕归巢际运开疆溃腐揆理度势窥觎枯羸劳形苦心梁启超离容李铁拐面质碾房襻膊儿盘飡赔贴钳塞轻骛软弱无力睿睠三寸黄甘鲨鼓山鸡映水山字肩哨弁使恶首道腧穴嗣法四周丝竹筦弦松墙宋无忌送新亡国之社苇航武打无隙可乘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