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印章。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小的不合叫那会篆刻的人,照依那关防刻一个小记印儿。”
(2).印记,印痕。 郭沫若 《高渐离》第三幕:“她那索痕很深,又有血红的记印,那便是生前上吊的证据。”
“记印”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详细解释:
印章
指用于标识或认证的图章。例如明代徐渭在《女状元》中提到:“刻一个小记印儿”, 强调其作为实物印章的功能。
印记或印痕
指物体表面留下的痕迹或象征性标记。郭沫若在《高渐离》中描述:“血红的记印”作为证据, 体现了这一含义。
汉典和《女状元》《高渐离》的文献引用均验证了以上释义的准确性。其他来源(-6、8)进一步补充了例句和词义解析。
《记印》是一个汉字词,表示记录、记载事物的印记或痕迹。它可以用作动词或名词,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记印》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记部和印部。其中,记部位于左侧,印部位于右侧。
根据《康熙字典》,《记印》的总笔画数为13个。
《记印》的来源较为复杂,它是根据古代印章文化发展而来的。印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制度,用于表示身份、确认文件的真实性以及记录事物的状态。在古代,人们将印章上的印记视为重要的记载方式,逐渐演化为现代的“记印”概念。
《记印》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記印」。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代,记印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整体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例如,在《说文解字》中,印的形状稍有差异,形似“拆”。这些变化是由于古代汉字演化过程中的书写风格和字形变化导致的。
1. 他用笔记下了这个重要的印象,留下了一道鲜明的记印。
2. 在这个博物馆里,每个展示物都带有历史的记印。
- 记录:记录事物,留下相关的信息。
- 印记:事物的痕迹或印象。
- 印证:用以证明或确认真实性的证据。
- 记录:记载、记忆、记述。
- 纪念:记忆、纪念、缅怀。
- 忘记:遗忘、忘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