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佛场 ”。
"佛塲"(fó chǎng)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与佛教活动相关的场所或情境。以下是基于词典释义的详细解释:
佛教活动场所
指佛教徒进行宗教仪式的特定地点,如寺院、庙宇、法会道场等。特指供奉佛像、举行诵经、礼拜等活动的核心区域。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抽象意义延伸
引申为弘扬佛法的环境或氛围,例如高僧讲经说法的场景,或象征佛法传播的领域。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1922年。
构词解析
“佛”指佛陀或佛法;“塲”为“场”的异体字(见《康熙字典》),本义为平坦空地,后引申为活动场所。两字组合强调“佛法实践的空间载体”。
历史用例
唐代文献已见“佛场”记载,如《全唐诗》中“清净佛场开”,指寺院中修行之地。明清小说(如《西游记》)亦用此词代指寺庙。
来源:《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
常见于佛教典籍及寺庙文献,如“水陆佛场”指大型法会,“禅林佛场”代指禅宗寺院。
诗词、散文中用于营造宗教意境,如“暮鼓晨钟佛场幽”(现代文学用例)。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与“道场”的关系
“佛场”侧重空间属性,“道场”更强调修行活动本身(如《维摩诘经》中“直心是道场”)。
来源:《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编,1994年。
异写说明
“塲”为“场”的旧字形,现代规范写作“佛场”,但古籍及部分文献仍保留原写法。
“佛塲”一词的释义如下:
词义解释: “佛塲”是“佛场”的异体写法,指佛教活动的场所()。其中“塲”为“场”的古体字,《说文解字》中“场”本义为祭神平地,后引申为宗教活动场所()。
文献例证: 清代周亮工诗句“倒听钟鸣有佛塲”及郑振铎《云岗》中“武州山成为大佛场”均指佛教法会或修行场所()。
补充说明: “佛”在梵语中意为“觉者”,指通过修行达到觉悟境界的人()。因此“佛塲”可理解为觉悟者传播佛法或信众修行的空间。
建议: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文献中多用“佛场”。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字典》或佛教典籍。
白亮亮百人保摄变种逼勒搏斗扯头斥兵船舷貙娄春直词臣倅倅德薄才疏點灼顶陷奋旅覆繖拱己乖紊规随顾虑重重顾影自怜河清海竭涸泽而渔化材加演借音碣子季会畟奸经久不衰进显给事黄门侍郎寄讬橛饰空薄来孙连漪鍊真鸰原龙戟论量瞢闇庙寝鸣嗥叛军凭妖恰莫强文浉醋日道三单绳牀土锉矢死霜蕊送殡特除铁火轮瓦狗仙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