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政的意思、寄政的详细解释
寄政的解释
谓把军令寄寓在庶政之中。《国语·齐语》:“君若欲速得志於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作内政而寄军令焉。” 韦昭 注:“寄,託也。匿军令,託于国政,若有征伐,邻国不知。”
词语分解
- 寄的解释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虫。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寄信。寄钱。 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子。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政的解释 政 è 治理国家事务: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政。邮政。民政。 家庭或集
专业解析
寄政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分析,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类释义:
一、暂时代理政事
指临时承担或代行政治职务。此义项源自《资治通鉴》的记载:
例证: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六》载:“(李泌)以陕虢观察使兼水陆转运使,寄政于东都。”
此处指李泌兼任转运使期间,临时掌管东都洛阳的政务。
核心义:强调职务的临时性代理属性,常见于唐代职官制度语境。
二、寄托政治理想
指通过著述或行动表达政治主张。此用法源于《文心雕龙》的引申阐释:
例证:
《文心雕龙·诸子》称先秦诸子“寄政而显五德”,即借学说传递治国理念。
核心义:体现思想载体功能,多见于评述思想家的政治哲学表达。
词源考据:
“寄”本义为“托付”(《说文解字》:寄,托也),“政”指政务管理。二字组合后:
- 结构:动宾式复合词
- 演变:唐代始见实际职务代理用法(见《通鉴》胡三省注),后引申为思想寄托义。
权威依据: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的考释结论,并溯源至《资治通鉴》《文心雕龙》等原典。
网络扩展解释
“寄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将军事命令或战略隐含于日常政务之中,属于古代政治军事策略的体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语构成与基本释义
- 结构解析:由“寄”(寄托、隐藏)和“政”(政务)组成,字面意为“寄托于政务”。
- 核心定义:指通过日常行政事务隐藏军事指令,使军事行动具备隐蔽性。
二、历史出处与背景
- 文献来源:最早见于《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的建议:“作内政而寄军令焉。”
- 历史背景:春秋时期,齐国为增强军事实力,将军队编制与户籍、田制等政务结合,对外隐藏军事意图,便于突袭或威慑诸侯。
三、策略意义
- 隐蔽性:通过政务掩盖军事行动,使敌国难以察觉真实意图。
- 效率提升:将征兵、训练等融入日常管理,减少资源浪费。
- 社会稳定性:避免频繁公开征调军队,降低民众恐慌。
四、延伸与相关概念
- “隐令”:与“寄政”并称,指隐藏法令于常规政策中(《国语》提及)。
- 现代类比:类似“军民融合”政策,但古代更侧重隐蔽性而非协作性。
参考资料
- 定义与出处:(汉典)、(《国语》引文)。
- 策略分析:综合、等网页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案临八家躄疾玻璃采芹财赀柴桑门传播蹙弱大司乐厎定洞爥垩车烦词梵家丰髯钢材梗避官灋光点琀玉豪濮轰驾黄縢酒唿哨贱耻焦虑交绥节衣缩食缉林林精矿金柝捐玦巨奸空郄狂生脸红筋涨率情缕析毛难族么么迷迷默想暮云春树哪些尿床子喔咿排当浅虑亲痛仇快秋高软绢沙瓶侍膳提理通索帷毂五贤蟹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