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就徵的意思、就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就徵的解释

接受朝廷、官府徵召。《后汉书·侯霸传》:“使者虑 霸 就徵, 临淮 必乱。”《花月痕》第七回:“这是女学士不肯就徵,盲主司无缘受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就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含义主要指向接受征召或响应征兆的行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就”的含义

    “就”在古汉语中有趋近、接受、从事之意,如《说文解字》释为“就,高也。从京从尤”,引申为主动靠近或应承某事。

    例:诸葛亮《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即体现“就”的“接受”义。

  2. “徵”的含义

    “徵”(音zhēng)指征召、征兆、验证。《说文解字》注:“徵,召也。”古代多用于君主召见贤士或天象预示吉凶。

    例:《后汉书·严光传》载“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此“聘”即“徵”的体现。

  3. “就徵”的合成义

    二字组合意为主动响应征召,特指贤者接受君主或朝廷的召见任命。

    例:《南史·隐逸传》载陶弘景“朝廷屡加徵聘,并不应”,其拒“就徵”之举反衬该词的文化背景。


二、文化背景与用法


三、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就徵”词条,释为“应征;接受征聘”,引《晋书·皇甫谧传》:“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称草莽臣,乃不获就徵。”

    (注:此处来源为词典条目,无直接链接,引用出版社及文献名称)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释义“徵”为“召,聘”,并举例“就徵”指向“应朝廷征召”。

  3.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

    强调“徵”在官职制度中的特殊性,如“徵君”指被征召的隐士,“就徵”即此过程的行为表述。


四、经典用例


“就徵”是承载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特色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在“主动应召”,多用于史书与诗文,体现士人的仕隐抉择。现代汉语虽罕用,但作为历史词汇仍具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就徵”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就徵”指接受朝廷或官府的征召,通常用于描述官员或学者应召入仕的情景。这一用法在《后汉书·侯霸传》和清代小说《花月痕》中均有记载。

古籍例证

  1. 《后汉书·侯霸传》:
    文中提到“使者虑霸就徵,临淮必乱”,意为朝廷使者担心侯霸接受征召后,临淮地区会陷入混乱。
  2. 《花月痕》第七回:
    通过“女学士不肯就徵”的表述,侧面反映了古代文人面对征召时的复杂心态。

其他可能的解释

需注意,“就征”在部分现代资料中被引申为“事物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成语用法),但这一含义与“就徵”的原始意义不同,需结合具体语境和字形(“徵”与“征”)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班鱼边报鼻观鄙靡碧硾纸不解事长命锁成排担待打渔杀家电炉对垒顿挫妨功害能丰峭感戴莫名乖碍瑰逸咳首核发轰雷瓠芭将伯之助假形金鼇禁圃金子羁曲沮衂孔席犪驾来旨两忙税离杯礼接龙牀莽莽漠漠悯救蜜殊墙花柳穷急凄其漆椀戎弓散杂山栖折便宜生革食胶虫失张失志爽缪熟练工人条理徒处鼍鸣鳖应图维汪然梧桐雨小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