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失张失志的意思、失张失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失张失志的解释

同“ 失张失智 ”。《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那婆子听得叫,失张失志,出去迎接来叫的官人。”《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定睛再看时,却是 史大汉 弯跧蹲在东司边,见了 阎行首 ,失张失志走起来,唱个喏。”《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娘见那女孩儿前言不应后语,失张失志,道三不着两,面上忽青忽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失张失志(shī zhāng shī zhì)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因惊慌恐惧而举止失措、心神不定的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用法及来源:


一、字义分解

  1. 失张:

    “张”指张开、伸展,引申为常态或仪态。“失张”即失去常态,表现为行为慌乱、动作失控。

  2. 失志:

    “志”指心神、意志。“失志”意为丧失理智或精神恍惚,无法集中注意力。

整体强调因突发变故导致身心双重失控,多用于描述人在受惊、恐惧时的狼狈情状。


二、词典释义与用法


三、来源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见于明代白话小说,如《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这汪知县见他说出真情,失张失志,也不管颜面,扑通一声跳下水去。”

此处描写官员因阴谋败露而惊慌跳水的丑态,凸显成语的讽刺性。其形成与古代汉语中“张皇失措”(慌张失态)、“丧魂失志”(神魂颠倒)等表达一脉相承。


四、近义与反义词

类别 词语 差异说明
近义词 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侧重行为慌乱
魂不守舍、六神无主 侧重精神恍惚
反义词 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形容从容不迫的状态

五、权威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年,ISBN 978-7-100-12450-8。

    收录词条“失张失志”,释义为“形容惊慌失措的样子”。

  2. 《汉语大词典》(普及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ISBN 978-7-5326-5488-5。

    引明清小说用例,强调其“行为失常,精神涣散”的语义。

  3. 《中华成语大辞典》

    中华书局,2018年修订版。

    分析其构词法为“并列式”,与“失张失智”(“智”通“志”)为异形词。


(注:因古籍及工具书无公开在线链接,来源标注采用纸质文献标准信息,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失张失志”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ī zhāng shī zhì,主要形容人因慌乱或紧张导致举止失常、心神不定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人因惊慌或心神不宁而表现出行为慌乱、前言不搭后语的状态。例如《警世通言》中描述女孩“面上忽青忽红”,即用此成语刻画其慌乱神态。

  2.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宋代话本《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原文为:“那婆子听得叫,失张失志,出去迎接来叫的官人。” 明代《警世通言》也引用了此成语。

  3. 语法与用法

    • 词性:中性成语,无褒贬色彩。
    • 结构:联合式,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
    • 近义词:失张失智、失张失致。
  4. 例句与场景
    典型用法如《警世通言》中的描述:“娘见那女孩儿前言不应后语,失张失志,道三不着两。” 适用于描写因突发事件(如被质问、受惊吓)导致的慌乱反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清平山堂话本》或《警世通言》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阿领案衣摆布白手成家把卷炳炳显显栟闾补加骖镳谗言嗔叱迟疾崇兰春廪达权颠米谛道地锦地平面恩言二惠竞爽攻克构云鼓畅换移花榭花诏隳剌昏狂奸本健儿降形介慎津鼓疾恶如仇谲变居移气,养移体刲宰老监冷藏库历扬鹿帻灭亲挠北弸彪平两傔力窃密清蟾清襟奇思妙想上栋下宇上年纪少弱十行诏説颂素霰铁衣笑语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