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曜的意思、九曜的详细解释
九曜的解释
(1).指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文子·九守》:“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 唐 韩偓 《梦中作》诗:“九曜再新环北极,万方依旧祝南山。”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望 黄河 一股儿浑流派,高冲九曜,远映三臺。”
(2).亦称“ 九执 ”。指梵历中的九星。梵历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凶。九星为:一、日曜(太阳),二、月曜(太阴),三、火曜(荧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岁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镇星),八、(黄旛星),九、计都(豹尾星)。九星与日时相随逐而不离,故又称“九执”。梵历于 唐 开元 年间传入我国,称“九执历”。九星配日法曾为我国历法所采用,后删弃。
(3).道教语。日的别称。《云笈七籤》卷八:“皇上四老真人在日中无影,呼日名为九曜。”
词语分解
- 九的解释 九 ǔ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九归。 泛指多次或多数:九死一生。九霄云外。 笔画数:; 部首:丿; 笔顺编号:
- 曜的解释 曜 à 照耀;明亮:“日出有曜”。 日、月、星均称“曜”,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 笔画数
专业解析
九曜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指古代天文学与占星术中的重要概念,特指九颗对人间吉凶产生影响的星体。其核心含义及文化延伸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九曜”源于梵语“Navagraha”(意为“九行星”),汉译后融入中古天文学体系。传统释义包含:
- 日月五星加隐曜:即日(太阳)、月(太阴),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另加两颗虚星“罗睺”(黄道升交点)、“计都”(黄道降交点)。
- 道教九皇: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将九曜神格化为“九皇”,主宰人间命运,如《北斗经》载“九曜降吉凶”之说。
二、天文学与占星内涵
九曜体系融合印度、波斯与中国传统天文观:
- 七政四余的扩展:在“七政”(日月五星)基础上纳入罗睺、计都,形成更复杂的占星模型,用于推算历法、预测灾祥(如《开元占经》载九曜行度与国运关联)。
- 历法应用:唐代《九执历》直接采用九曜周期计算日月食,见载于《新唐书·历志》。
三、文化延伸与象征
九曜渗透于宗教、文学及民俗:
- 佛教密宗:作为曼荼罗重要元素,九曜天神护持佛法(见《大日经疏》)。
- 文学意象:敦煌变文《九曜诗》以“罗睺照命起灾危”喻人生无常,反映民间对星象的敬畏。
- 民俗禁忌:旧俗“九曜值年”认为特定年份需祭星禳灾(如《协纪辨方书》所述)。
四、现代辞书定位
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定义九曜为“古人指九大天体”,《宗教词典》强调其“密教崇拜的九种天体神”。现代天文学中,该词仅存于文化史研究范畴。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云笈七签》(道教类书,张君房编)
- 《开元占经》(唐代占星学典籍,瞿昙悉达撰)
- 《大日经疏》(密宗经典,一行禅师注)
- 《协纪辨方书》(清代历法文献,允禄等编)
网络扩展解释
“九曜”一词在传统文化和天文学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解释:
1.天文学与星象学含义
- 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九曜最初指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加上辅佐的“左辅”“右弼”两颗星,合称九曜。
- 梵历九星体系:源自印度天文学,指日曜(太阳)、月曜(太阴)、火曜(荧惑)、水曜(辰星)、木曜(岁星)、金曜(太白)、土曜(镇星),以及罗睺、计都两隐曜。此体系在唐代随《九执历》传入中国,用于占卜吉凶。
2.道教与民间信仰中的神格化
- 道教将九曜视为“日”的别称,民间则将其神化为九位星君,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加上太阳(羲和)、太阴(望舒)、计都、罗睺,认为他们主宰人间祸福。
-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九曜星官被赋予具体人名,如崇应彪、高系平等,成为随斗部正神。
3.与“七曜”的关系
- 七曜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用于表示星期(如日曜日=星期日)。九曜在此基础上增加罗睺、计都两隐曜,形成更复杂的占星系统。
4.文化意义
- 九曜体现了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将天体运行与人体结构、社会吉凶相联系,如《文子·九守》中提到“天有九曜,人有九窍”。
如需更深入研究,可查阅《文子》《九执历》等古籍或道教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埃雾帮硬颁宣暴集匾担辩法波级不识一丁成骨重审催进倒底蹈袭东讴反治其身飞起粪箕扶桑负势干命归本规求翰薮鸿鹄心浣溪纱基多浄素锦屏金银花露巨祸跼踡夸海口狂趡狂瞽六韬抡魁炉瓶三事露网马贼麋灭母氏木曜日鸟禽捏造弄小倾陷丧尽天良三火觞祝山珍海胥腾晶恬荡吐弃危邪窝巢握兰武库无如奈何贤閤小屈大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