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箬笠。 唐 李白 《戏赠杜甫》诗:“ 饭颗山 头逢 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 清 周亮工 《南溪陈克兴以所著诗文见示赋此奉赠》:“青霞笠子白云裳,败砚残书意莫当。”
“笠子”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笠子(拼音:lì zǐ)指用竹篾、草或箬叶等编织而成的遮阳挡雨帽子,常见于古代农耕或户外劳作场景。其核心功能是防雨防晒,形制多为宽檐尖顶,如箬笠(竹叶编织的斗笠)。
在文学中,笠子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笠子的具体形制或文化寓意,可参考古典诗词或历史文献原文。
笠子是一个汉字词语,拼音为lì zǐ。它主要有两个意思:
1. 窄而长的帽子。通常由竹器或兜帽等制成。
2. 作为名词时,笠子还可以指伞的顶部或者一些器物的形状。
笠字是由竹(⺮)部和千(仟)部组成的,它的总笔画数为10画。
笠子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尔雅》这本古代字典中。在繁体中,笠字的形状与简体字相似。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古代写作「拏」而非「笠」。古代笠子是使用细竹篾编织的,形状更接近于现代的草帽。
1. 她戴着一顶白色的笠子,走在田野间。
2. 农民在下雨天用笠子遮住头部,防止淋湿。
组词:芦笠、斗笠、鸭舌帽、草帽。
近义词:帽子、头巾、冠帽。
反义词:光头、无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