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离乡背井 ”。 唐 元稹 《花栽》诗:“买得山花一两栽,离乡别土易摧頽。”亦作“ 离乡背土 ”。 元 张养浩 《一枝花·咏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离乡别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离开家乡和故土,通常带有被迫或无奈的情感色彩。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离乡别土(lí xiāng bié tǔ)
指离开故乡,告别熟悉的土地,形容背井离乡、远赴他处的生活状态。常暗含对故土的眷恋与漂泊的愁绪。
出处参考: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献,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中已有类似表达。现代释义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和《汉语大词典》 为准。
四字组合强化了与故土彻底分离的意象,比“离乡”更具情感张力。
多表达无奈、哀伤或乡愁,如古代战乱迁徙、灾荒逃难,或现代为生计远行。
例: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隐含的离乡之思。
反映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安土重迁”的观念,突显土地与人的情感纽带。
成语 | 差异点 |
---|---|
背井离乡 | 侧重“被迫离开”,强调生存压力 |
流离失所 | 突出无家可归的困境 |
远走他乡 | 中性描述,未必含愁绪 |
“离开家乡,到外地生活。”
“谓远离故乡,漂泊在外。”
白居易《望月有感》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深刻呼应离乡者的共通心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1994.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离乡别土”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如、2、7)。
伴等饱餐一顿辩丽避明笔榻子鬯茂崇显船骥出留出律当御颠荡颠东调虚嚣诋嫚独独娥姣丰干饶舌風靡一世風濤覆杯宫漏苟延残息官法帖观行果霜餱粮怀给狐棃剪筒藉草枕块解寃瘠人肥己嵇山炬火苴茅焘土鍊锻礼馈刘卢密电码母仪蔫绵乾片敲牙料嘴清忠求神问卜散架三日聋涩道山囚手定水云索取素帐天秋箨粉讬赏袜带相错息除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