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外”。疏远见外。《三国志·蜀志·刘永传》:“ 皓 ( 黄皓 )既信任用事,譖构 永 于 后主 , 后主 稍疎外 永 ,至不得朝见者十餘年。”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愚以为苟虑有所及,宜密以上闻,不宜以疎外自待。” 明 张居正 《答南列卿陈我度》:“比闻公不乐南行,谓孤听譖言,有所疏外於执事者,此过疑也。”
“疏外”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疏远见外,多用于描述人际关系中的隔阂或情感上的距离感。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更多例句或具体语境分析,可参考汉典或古典文献。
疏外是一个动词,表示把人或事物排斥、排挤到外部。它在现代汉语中常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疏离,或是把某人或某物从亲近的范围中拒之门外。
疏外由“疒”和“外”两个字组成。其中,“疒”是一个独体字作为部首,读音为“shà”,表示与疾病有关,也可理解为身体不适或心理紧张等;“外”是一个独体字作为部首,读音为“wài”,表示与内部有所区别,或是指没有参与其中。
由于两个字都是独体字,所以疏外的拆分部首和总笔画数均为1。
疏外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说文解字》中解释疏为“病相离”。可以看出,古时候的人们将疏与疾病联系在一起,表示一种身体或者心理上的不适。外表示与内部有所区别,或是指没有参与其中。
疏外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的写法相同,所以繁体字也是“疏外”。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对于“疏外”这个词而言,其写法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1. 他对朋友的疏外让人感到非常惋惜。
2. 上司的疏外让她感到久久不能平静。
1. 疏远: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渐行渐远。
2. 疏忽:表示粗心或是对某事不重视。
3. 内外:表示内部与外部。
1. 嫌弃:表示对人或事物不满或厌恶。
2. 隔阂:表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或不和睦。
亲近:表示亲密、亲切或相互关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