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讨负的意思、讨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讨负的解释

讨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邻人出讨负,被杀於野。”一本作“ 讨责 ”。责,“ 债 ”的古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讨负在古汉语中属于复合动词结构,其核心含义为讨伐背负罪责者,强调对失德、背约或叛乱行为的武力惩戒。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语义解析

  1. 字义溯源

    “讨”本义为声讨、征伐(《说文解字》:讨,治也);“负”指背负罪责(《左传·襄公十四年》:“背盟曰负”)。二字组合后特指针对失信背义者的军事行动,如《后汉书·皇甫嵩传》载:“讨负乘之寇”,指讨伐僭越礼制的叛乱者。

二、历史语境中的演变

  1. 先秦至汉代的用法

    多用于描述诸侯国对违约盟国的征伐,如《春秋穀梁传·隐公四年》注疏:“讨负罪之国”,强调其惩戒性正义。此时“负”隐含道德失范的定性,赋予讨伐行为合法性(参考:中华经典古籍库《十三经注疏》)。

  2. 中古时期的扩展

    词义延伸至镇压叛乱与清除奸佞,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讨负鼎之臣”,指铲除篡权之臣。此阶段词义强化了政权正当性维护的功能(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

三、现代语义的消褪与遗存

  1. 当代语言中的存续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汇,仅存于古籍研究及成语化表达。如“讨逆伐负”等四字结构中,“负”仍保留“背弃道义”的古义(《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28页)。

权威文献参考: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纸质权威出版物;在线文献可参考国学大师古籍数据库,但需注意版本校勘差异。)

网络扩展解释

“讨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讨负”意为讨债,指追讨欠款或财物。其中“讨”指索取、追讨,“负”通“债”,即债务()。

二、出处与用法

  1.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邻人出讨负,被杀於野。”此处描述邻人外出讨债时遇害()。
  2. 异体写法:古籍中亦作“讨责”。“责”是“债”的古字,如《说文解字》注“责,求也”,引申为债务()。

三、字义拆解

四、同义词与关联词

五、现代使用

该词已罕见于现代汉语,多作为文言词汇在古籍研究中出现。现代表达“讨债”更常用“讨债”“催款”等词汇。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证,可参考《聊斋志异》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暗度金针包机襃赏别魂禀墙差额昌遐车技弛政穿入楚岑代语当岁滴溜溜冬虫夏草多感亸鞚费气焚焮高祖母裹掖旱熯徽婳枷警击柝君命无二骏作开緖炕梢苦刑窂浪轥藉龙管迷丢没邓泯灭米盐闹花叛夫蒲芦千古不磨旗扁银两侵短奇童囚桎人役软熟入谷三壤上山下乡蛇瘴守故霜清斯缠台衔挖潜威屑斡运罅缝香芬乡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