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鳞的意思、披鳞的详细解释
披鳞的解释
比喻犯颜直谏,触怒帝王。 唐 皇甫澈 《赋四相诗·中书令锺绍京》:“谋猷叶圣朝,披鳞奋英节。” 明 袁宗道 《封知县刘公墓志铭》:“夕郎矫矫,名重披鳞。” 明 蔡汝楠 《创建大复何先生祠记》:“披鳞蹈鑊,朝士夺色。”参见“ 批逆鳞 ”。
词语分解
- 披的解释 披 ī 覆盖在肩背上:披星戴月。 穿戴:披挂。披甲。 打开,散开:披襟。披阅。披露(发表,公布,表露)。所向披靡。 劈开,裂开:竹竿披了。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鳞的解释 鳞 (鱗) í 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小薄片:鱼鳞。鳞片。 鳞状的:鳞爪(僶 )。鳞波。鳞茎。鳞屑。鳞集(群集)。遍体鳞伤。鳞次栉比。 泛指有鳞甲的动物:鳞鸿(指“鱼雁”,
网络扩展解释
“披鳞”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比喻冒犯君主、犯颜直谏(主流含义)
-
基本含义
指臣子直言进谏,触怒帝王。这一用法源自“批逆鳞”的典故,出自《韩非子》中“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有人触之,必杀人”,比喻触犯君主的威严或禁忌。
-
出处与例句
- 唐代皇甫澈《赋四相诗·中书令锺绍京》:“谋猷叶圣朝,披鳞奋英节。”
- 明代袁宗道在墓志铭中称:“夕郎矫矫,名重披鳞。”
- 明代蔡汝楠记载:“披鳞蹈鑊,朝士夺色。”(均出自)
-
相关成语
- 与“批逆鳞”同源,均指直言触怒帝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
二、现代引申义:表面现象下的危机(少数用法)
- 含义
形容事物表面看似平静,实则隐藏更大问题,如“展开鱼鳞后暴露出更多隐患”。这一用法多用于现代语境,可能与成语的原始含义存在差异。
三、其他用法
在个别语境中,“披鳞”也可字面描述“身披鳞甲”,如例句:“怪兽身披鳞甲,刀枪不入。”()
该词需结合语境理解,传统文献中多指“犯颜直谏”,现代偶见引申为“表象下的危机”。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汉典》《韩非子》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披鳞》这个词是指龙鳞被打开或裂开的意思。根据部首和笔画的拆分,可以知道《披鳞》这个词由“扌”和“鱼”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扌”表示手部,而“鱼”则代表鳞片。它的总笔画数为9。
《披鳞》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被视为神鬼之物,具有神秘、威严、力量等象征意义。龙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而当龙的鳞片被披开或裂开时,就形容为《披鳞》。
在繁体字中,披鳞的写法为「披鱗」。
古代汉字写作《披鳞》的方式,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有所变化。然而,由于古代文字记录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准确了解过去的具体写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披鳞》的例句:
1. 龙王披鳞,震撼了整个海洋。
2. 战士手持长剑,一招披鳞斩,敌人纷纷倒地。
3. 龙的披鳞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令人叹为观止。
一些相关的组词有:披鳞戴发、披鳞戴铠、披鳞戴甲。
近义词可以包括:龙鳞、鳞片。
反义词可能是:平滑、光溜溜。
总结起来,《披鳞》这个词描述了龙鳞被披开或裂开的情景,它代表着威严、神秘和力量。繁体字为「披鱗」,在古代汉字记录中的写法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对于正确使用《披鳞》,我们可以用它来形容龙的形象、英勇的战士,或是其他与勇气、威严相关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