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旗节的意思、旗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旗节的解释

旌节。 唐 王昌龄 《变行路难》:“前驱引旗节,千里阵云帀。”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公除 潞州 ,旗节在途。”《新唐书·韩愈传》:“ 田公 以 魏 、 博 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 刘悟 、 李祐 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旗节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仪仗器物与权力凭证,由“旗”与“节”两部分组成,象征身份、权威或使命。其释义与历史内涵如下:

一、核心释义

“旗”指绣有图腾或标识的织物旗帜;“节”为竹、木或金属制成的杖状信物,常饰牦牛尾或缎带。二者合称“旗节”,是帝王授予使臣、将领的代表身份与职权的信物。持有者凭此行使外交、军事或行政权力,如传令、调兵、册封等,体现“见节如见君”的权威性(《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苏武传》)。

二、功能与象征

  1. 外交凭证:使臣持节出使异域,如苏武“持汉节牧羊”,彰显国家意志(《汉书》);
  2. 军事指挥:将领凭节调遣军队,如唐代节度使以“旌节”统辖地方(《新唐书·百官志》);
  3. 礼仪仪仗:用于皇家仪卫,彰显威仪,如宋代皇帝仪仗设“旗节队”(《宋史·仪卫志》)。

三、形制演变

四、文化意涵

“旗节”承载“持节不移”的精神内涵,如苏武十九年守节不屈,成为忠贞象征。其形制与功能演变亦反映古代政治制度与礼制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参考:中华书局的《中国古代礼制研究》、文物出版社的《中国符节文物图录》)。


参考来源:

  1. 《史记》《汉书》《新唐书》《宋史》等正史典籍;
  2. 《周礼》《唐六典》等古代典章制度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4. 国家博物馆馆藏符节文物及考释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旗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文献中指向以下两种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旌节(主要义项)
    指古代官员出行或执行使命时持有的符节,通常由竹竿、羽毛或旗帜装饰,象征身份与权力。例如《新唐书·韩愈传》中记载的“父子受旗节”,即指官员被授予代表职权的符节。

  2. 旗帜的节日(存疑义项)
    提到“旗节”可比喻国家或民族的标志性节日,但此解释未见于其他权威文献,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


二、语境与用法


三、辨析与总结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全唐诗》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首同归辩俊边韶嬾兵器不毈菜人彩照常谈剗锹儿禅悟钞法杈丫车駮饬备踹砑纯儒大贤诋击额定功率凤冕海叵罗澒耳黉塾皇圣花说柳说荐奠简鼓院燋炷径易可道夸诞魁然灵祉鳞介六贼陇笛漏网之鱼满岁你懑贫乐前失庆节求竈头不如求竈尾三阶盛积神州华胄湿地霜蕊书几叔叔素抱调羹鼎龆稚投晚外出挖苦哇哇闲厩使献谀羲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