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骄悖的意思、骄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骄悖的解释

傲慢悖逆。 汉 王充 《论衡·谴告》:“子弟傲慢,父兄教以谨敬;吏民横悖,长吏示以和顺。是故 康叔 伯禽 失子弟之道,拜起骄悖,三见三笞。”《后汉书·史弼传》:“ 弼 惧其骄悖为乱,乃上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时饮兴方酣,俄覩一少年跨驴而至,骄悖之状,旁若无人。”《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七年》:“ 徐州 承 王智兴 之后,士卒骄悖,节度使 高瑀 不能制,上以为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骄悖"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骄"(傲慢自大)和"悖"(违背、叛逆)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态度或行为骄横无理、悖逆常理。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因骄傲自满而行为狂妄、违背正道或伦常。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骄"的本义与引申

    "骄"原指马匹高大健壮(《说文解字》:"马高六尺为骄"),后引申为人的傲慢自大、目中无人,如"骄纵""骄横"。

    语义重点:强调内在的优越感外化为对他人或规则的轻视。

  2. "悖"的本义与引申

    "悖"本义为混乱、冲突(《说文解字》:"悖,乱也"),引申为违背常理、叛逆不道,如"悖逆""悖谬"。

    语义重点:指言行违反道德、伦理或客观规律。

  3. "骄悖"的合成词义

    二者结合后,"骄悖"指因骄傲而导致的狂妄悖逆行为,常见于批评人物品行不端或统治者的暴虐无道。

    例证:

    《汉书·五行志》:"骄悖无道,祸及宗庙。"

    此处形容统治者因骄奢而违背治国正道,招致灾祸。


二、古籍用例与语境

  1. 历史文献中的典型用例

    • 《后汉书·窦融传》:"骄悖之性,终不可化。"

      描述人物性格骄狂悖逆,难以教化。

    • 《宋史·奸臣传》:"(秦桧)恃宠骄悖,蔽主蠹民。"

      指责权臣因得宠而骄横妄为,蒙蔽君主、祸害百姓。

  2. 语义特征

    • 对象:多用于批判上位者(君主、权贵)或品行恶劣者。
    • 后果:隐含因骄悖招致失败或惩罚的必然性,如"骄兵必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因果逻辑。

三、现代适用性与延伸

虽为古语词,但"骄悖"仍可用于批判现代社会中以下现象: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收录"骄悖"词条,释义:"骄傲悖逆"。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在线阅读入口(需订阅)

  2. 《古代汉语词典》

    释义:"骄横悖逆",引《汉书》用例。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对"骄""悖"的形音义考据具奠基性权威。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


"骄悖"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精神的典型词汇,其语义逻辑与历史用例至今仍具警示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骄悖”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āo bèi,其核心含义是傲慢悖逆,形容人自大狂妄且违背道德或正道。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骄”指傲慢、自负,强调对自身能力或地位的过度高估;“悖”指违背、逆反,常与道德、规则相冲突。两者结合后,形容人因自大而行为失范,甚至挑战伦理或权威。

二、出处与文献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王充的《论衡·谴告》,文中提到:“子弟傲慢,父兄教以谨敬……拜起骄悖,三见三笞。”。后世文献如《后汉书》《资治通鉴》也多次使用,例如描述士兵因长期放纵而“骄悖”难制(《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七年》),或批评少年行为“旁若无人”的骄悖之态(《唐摭言》)。

三、用法与语境

  1. 人物品评:多用于批评性格缺陷,如“骄悖之状,旁若无人”。
  2. 社会现象:可描述群体性行为失序,如军队、权力阶层因缺乏约束导致的悖逆现象。
  3. 道德劝诫:常与“戒骄戒躁”等词呼应,强调谦逊的重要性。

四、近义与反义

总结来看,“骄悖”不仅是对个人品行的负面评价,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谦德”的重视。其历史用例丰富,至今仍可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中批评傲慢无礼的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

皑雪白纶饱读冰笋步骑斥駡船队除班楚辞大厉得胜回朝迭金黄弟徒豆猪顿自牍书方明風馳電卷閤门使航徽浩倡讙沸话筒回路彗汜画涂呼啦甲殻动物芥羽觭梦境头金莲花炬距关俊髦烤电渴鴠溃偾厉精为治崚层蒙罩妙趣横生秘而不泄魔酡擗掠凄絶倾刻秦声求浆得酒三槐九棘深深社鼠舍字仕户石榻爽伤斯事体大条枝大爵香地销隳洗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