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春秋》。 唐 张说 《崔司业挽歌》之二:“凤池伤旧草,麟史泣遗编。” 唐 李商隐 《贺相国汝南公启》:“ 仲尼 麟史,不令 游 夏 措辞。”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丁卯生朝》词:“但愿从今,疾行如鹿,更细书如蚁。都无用处,留他教传麟史。”参见“ 麟经 ”。
麟史,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代《春秋》或泛指重要历史典籍: 此义源于孔子修《春秋》至“获麟”而绝笔的典故。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相传孔子见到捕获的麒麟后,认为麒麟是祥瑞之兽,非其时而出,预兆不祥,感叹“吾道穷矣”,遂停止续写《春秋》。因此,“麟”与《春秋》的终结紧密相连,“麟史”便成为《春秋》的代称,后亦引申指代重要的史书或历史记载。例如,《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对此事有详细解说,何休注云:“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征。” 此典故深刻影响了后世对“麟史”的理解。
指麒麟阁,象征功勋卓著: 麟史亦可指“麒麟阁”。麒麟阁是汉代长安未央宫中著名的建筑。据《汉书·苏武传》等记载,汉宣帝时曾将霍光、张安世、苏武等十一位功臣的画像悬挂于麒麟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卓越功勋。因此,“麟史”(麒麟阁)便成为帝王褒奖功臣、名垂青史的象征之地。后世常以“麟阁”、“麟史”来比喻功勋卓著、名留史册。
“麟史”一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含义源于孔子因“获麟”而绝笔《春秋》的典故,故首要指代《春秋》这部儒家经典本身,并泛称重要的历史著述。其次,它关联汉代麒麟阁表彰功臣的史实,引申为功勋彪炳、青史留名的象征。这两个层面的意义共同构成了“麟史”在汉语中的丰富意蕴。
主要参考来源:
“麟史”是中国古代对《春秋》的别称,其含义和来源如下:
“麟史”一词源于孔子修订《春秋》的典故。据传,孔子在编写《春秋》时,因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捕获麒麟而绝笔,故后世以“麟”代指《春秋》。因此,“麟史”即指代《春秋》,也泛指重要的史籍。
部分低权威来源(如、5)提到“麟史”有“史官”“姓氏”等含义,但缺乏可靠文献支持。主流解释仍以《春秋》为核心,其他说法需谨慎考辨。
“麟史”是《春秋》的雅称,承载了孔子修史的典故,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史籍的尊崇。
帮带绊子宝翰壁里安柱膑骨比周不茹柔残毁侧篇蟾桂传讹蹈绳典文方舄奉地風胡轆風靡一世感耳洪茂花胡衕荒昧画所虎口扳须浇末鞠尘吭吭恐慎老账眠思梦想内务湓流平衡觉萍藻仆臣钳结千斤担渠勒热酒肉燎伞子伤败声势浩大生犀胜子侍投食限衰庸阘懦税人场赎生死而复生司非俗丽添寿退伍军人呜恻黠猾像片仙钟屑屑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