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用钱财买鱼鳖之类来放生。《旧唐书·李乂传》:“时 中宗 遣使 江 南分道赎生,以所在官物充值。”《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帝以 江 淮 之人採捕鱼鳖为伤生,分道遣使以钱物赎之。”
赎生是汉语中的佛教术语,指通过购买捕获的鱼鸟等生灵并将其放生的宗教行为,体现佛教“慈悲护生”的核心思想。其详细释义如下:
赎生指信徒出资从捕猎者手中赎回即将被宰杀的动物(如鱼、鸟、龟等),使其重获自由的行为。该词由“赎”(赎回)与“生”(生命)构成,强调对生命的救助与敬畏。其本质是佛教“不杀生”戒律的延伸实践,旨在积累功德、培养慈悲心。
来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1922年),中华书局。
放生仪轨
传统赎生需依佛教仪轨进行,包括诵经、洒净、为动物授“三皈依”等环节,使其种下来世解脱之因。常见于佛诞日、盂兰盆节等重大法会。
来源:释圣严《戒律学纲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社会影响
历史上赎生促成了“放生池”“放生会”等制度。如唐代杭州西湖曾设官方放生池,宋代佛教团体定期组织赎生活动,形成民俗传统。
来源: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赎生体现佛教两大核心理念:
经典依据: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大智度论》卷十三
来源:《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5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年)。
当代佛教界倡导“科学放生”,反对盲目赎买野生动物导致生态破坏,强调结合环境保护理念理性实践。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关于“慈悲护生、合理放生”的倡议书》(2014年)。
“赎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方向,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释义:指通过购买鱼、鳖等水生生物并放归自然,以此积累功德或弥补过错的行为。这一做法常见于佛教信仰或民间习俗中,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文献依据: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古代宗教仪式、民俗活动或表达对生命的慈悲观念。
释义:指在危险中通过支付财物或采取行动来换取生命自由,带有“以代价换生存”的隐喻。
示例:如战争中赎回战俘、绑架案中支付赎金等场景。
注意: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少出现,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历史文献或佛教经典中的用法,可参考《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原始资料。
案牍谙悉阿唯逼真诚斋体斥臣冲童丑言麤衰得也么跌踣恶露風息吩呶勾串顾及鼓曲黄桑棍佳夕羁独茎英吉辛吉验窥窃廓宁蜡黄领护历任路过冒夜门床马道密用茉莉花骈殒披宣敲髓洒膏轻繇薄赋缺缺上舍伤势上下床食蛊霜粟殊不知水彩画庶氏嵩呼搜田淘浚啼饥逖慕通幰拓提围地无骨恶寒仙虫衔荷泄水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