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牒的意思、平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牒的解释

古代职衔相等的方镇平等地互通文牒,谓之“平牒”。《新唐书·永王璘传》:“会 吴郡 採访使 李希言 平牒 璘 , 璘 因发怒曰:‘寡人上皇子,皇帝弟,地尊礼絶。今 希言 乃平牒抗威,落笔署字,何邪?’”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璘 虽有窥 江 左之心,而未露其事, 吴郡 采访 李希言 乃平牒 璘 ,大署其名, 璘 遂激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平牒是古代官文书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平行机构间的公务往来。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由“平”(平行、对等)与“牒”(文书)组合而成,特指无隶属关系的官府之间互相发送的公文,其格式简略,不附礼节性用语。例如唐代《公式令》规定,尚书省与各寺监之间行文即用平牒,内容以陈述事务为主,结尾仅标注日期及官员签押。

在文书制度演变中,平牒与“上行文书”(如奏状)、“下行文书”(如敕牒)形成区别。宋代《庆元条法事类》提到,平牒需加盖官印并登记编号,接收方须在十日内予以回复。现存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多件唐代平牒原件,内容涉及户籍核查、物资调拨等行政事务,为研究古代行政流程提供了实证材料。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
  2. 刘后滨《唐代官文书制度研究》
  3. 戴建国《宋代法制史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平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书往来形式。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古代职衔相等的方镇(地方军政机构)之间平等互通文牒的行为。这类文书不体现上下级关系,仅用于同级机构之间的对等沟通。

  2. 历史背景与实例
    该词典出《新唐书·永王璘传》:唐代永王李璘因吴郡采访使李希言以“平牒”形式发来文书而震怒,认为对方未尊其皇室身份,最终引发冲突。此例反映了古代等级制度下文书礼仪的重要性。

  3. 文书形式特点

    • 平等性:仅用于职级相同的官员或机构之间
    • 非隶属关系:区别于上级对下级的“下行文书”或下级呈报的“上行文书”
    • 争议性:若使用不当可能被视为僭越,如李璘认为对方应使用敬称而非平级文牒。
  4. 词义延伸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平等对话”或“对等协商”,但需注意其历史特指性,不宜直接等同于现代公文术语。

建议需要具体历史文献引用时,可查阅《新唐书》卷八十七相关记载,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第2684页的权威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头而新崩倾本相不数数踩高跷禅友超世絶俗超卓崇好爨桂炊玉打口哨点睛东捞西摸风激电飞肤末支离钢印功亏一篑惯性錧籥寡信孤鸿瑰闻海藻皓首黑价白日魟科后父坚固经国精莹口札勑身略计连城淩替伦鉴冒称没来头磨擦内帐篷声批斗强豪秋末去来今三八制扫解赡逸擅政擅自为谋神采奕然升险适寝顺民撕裂甜睡托跋托宠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