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缙绅的意思、缙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缙绅的解释

[the gentry;the officialdom] 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缙绅大夫士。——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缙绅士大夫。——清· 周容《芋老人传》

详细解释

(1).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縉绅者弗道。” 颜师古 注:“ 李奇 曰:‘縉,插也,插笏於绅。’……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讼牒,必以硃笔点讼者姓名。其人或係縉绅,则用圈焉。” 丁玲 《母亲》:“几个还没有下乡去的老缙绅,维持城里的秩序。”

(2).见“ 縉绅録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缙绅(jìn shēn)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特指性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四方面:

一、词源本义 "缙"原指赤色丝帛,象征古代官员服饰的尊贵颜色;"绅"指腰间束带,是士大夫阶层的身份标识。《汉语大词典》记载二者合称始于汉代,代指"插笏于绅的官员",后引申为有官职或功名的士人群体。

二、历史语义演变

  1. 唐宋时期:特指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地方精英,如《新唐书》载"州县缙绅,各安其职";
  2. 明清阶段:扩展至退休官员及未仕举人,明代叶盛《水东日记》称"缙绅家居者,犹领乡议";
  3. 近现代转义:鲁迅《阿Q正传》中"赵太爷是未庄的缙绅",体现词义向地方权势阶层的泛化。

三、文化语境特征 在传统文献中常与"士林""乡贤"等词互文,承载着三重文化符号:

  1. 政治符号:官僚体系的地方延伸
  2. 文化符号:儒家伦理的实践群体
  3. 经济符号:土地关系的支配阶层

四、当代使用范畴 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历史叙述或文学描写,如"缙绅录""缙绅之家"等固定搭配,中国社科院《近代汉语词典》特别指出其作为历史概念的特殊性。

(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大辞典》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缙绅”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析如下:

一、词源与字义

  1. 字形解析

    • 缙(jìn):由“糸”(丝)和“晋”组成,原指红色的帛,引申为“插”的动作(通“搢”)。
    • 绅(shēn):指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宽大丝质腰带,象征身份。
      合称“缙绅”即“插笏于绅带”,描述官员上朝时将手板(笏)插在腰带中的装束。
  2. 读音注意
    易误读为“jīn shēn”,正确读音为jìn shēn。


二、本义与引申义

  1. 原始含义
    指代古代官员的装束特征,即插笏板的腰带,后直接代指官员群体。

  2. 社会引申

    • 阶层定义:明代起扩展为特权阶层,包含在职官员、退休官员、封赠官、捐纳官及国子监生员等,其家属亦享特权。
    • 文化象征:衍生为对有学识、修养者的尊称,如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缙绅大夫士”。

三、历史背景与示例

  1. 特权阶层形成
    明代缙绅阶层是封建统治的支柱,地位仅次于贵族,涵盖广泛官职身份。

  2. 文学与文献用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名达于缙绅间。”
    • 俄国的“缙绅会议”(16-17世纪)也借用此词指代权贵集会。

四、相关辨析


“缙绅”一词从服饰特征发展为官员阶层的代称,并承载了古代社会等级与文化的多重意义。理解时需结合历史语境,避免仅从字面或单一维度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阿剌酒阿耨达山阿史德巴子别鹄别脚蟾光搽脂抹粉冲僻丑地传誉出大恭词吐大多弹坑丁是娥段干独运匠心贰轺鬼缠国谷聒叫过去身黄公蝴蝶厅混合语监伴剪纸片交谮晋阳关喀布尔劳模连嵝龙表论天表冥果冥火能言快说女丁妇壬徘徊歧路贫贱不移千亿窃国切题器宇绻结屈卢饶赦沙潬省地深郁屎蚵蜋殳虫撕剥思春讼词铁将军把门拓大无理取闹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