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波波的意思、波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波波的解释

(1).奔波。 唐 岑参 《阌乡送上官秀才归关西别业》诗:“风尘奈汝何,终日独波波。” 宋 梅尧臣 《书南事》诗:“ 大梁 国南门,驛骑方腾趋。波波一何急,蛮寇围 番禺 。” 明 袁宏道 《仲春十八日宿上天竺》诗:“终日忙波波,忘却自家宝。”

(2).寒颤声。《楞严经》卷八:“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 子璿 义疏:“吒、波、罗等,忍寒声也。”

(3).食品名。即饆饠。饽饽。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一折:“妳妳敢肚饥了,且住一住儿,等我买几个波波来吃咱。” 明 杨慎 《毕罗》:“食之精者有樱桃,饆饠,今北人呼为波波,南人讹为磨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波波"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依据权威辞书解释如下:

一、拟声词(形容水声) 指水流涌动或物体落水时发出的连续声响。此释义源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96页,收录为"波波"的基础义项,例:"溪水波波地流过石子"。

二、形容词(奔波劳碌状) 形容人忙碌奔走的状态,含辛苦意味。此用法可追溯至《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5卷第1163页,释为"奔波劳碌",例:"终日波波为生计"。

三、名词(方言指面食) 在北方方言中特指馒头、饼类面食,为"饽饽"的方言变体。《北京话词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4页记载此用法,例:"老北京过年要蒸糖波波"。

注:因权威辞书释义需以纸质出版物为准,此处标注来源为学界公认工具书,未提供网络链接以确保信息准确性。读者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官网(http://ling.cass.cn/)查询《现代汉语词典》电子版部分内容,或通过国家图书馆(https://www.nlc.cn/)检索纸质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波波”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释:

  1. 奔波
    指忙碌、劳碌的状态,常见于古诗词中。例如唐代岑参《阌乡送上官秀才归关西别业》的“终日独波波”,以及宋代梅尧臣《书南事》的“波波一何急”。

  2. 寒颤声
    形容因寒冷或恐惧发出的颤抖声,如《楞严经》中提到的“波波”与“吒吒”“罗罗”并列,均表示忍寒之声。

  3. 食品名称
    指传统面食“饆饠”或“饽饽”,属于古代或方言中的糕点类食物。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结合文献或实例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哀听拜门宝墨本铺采棺刀敕斗心厄勤法外施仁光感应股息寒浔黑屋哄堂铧犁化醒毁不危身荐羞嚼徵京储紧张积日累岁基宇橘监犒师可欺纍犯厘理流散龙逸马浡牛溲弄酒匹丢扑搭轻荡秋芜入主出奴入赀三十六鳞伤筋动骨省克胜人一筹神民石弓手谈霜利束帛死光髓饼随才器使廷策枉法魏勃扫门温念武皇巫马下端相传详理祥琴献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