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凌澌 ”。流动的冰凌。 唐 杜甫 《后苦寒行》之二:“ 巴东 之峡生凌凘,彼苍迴轩人得知。” 唐 元稹 《生春》诗:“芦笋虽犹短,凌凘玉渐融。”《旧唐书·王重荣传》:“时 河 桥毁圮,凌澌梗塞,舟楫难济。”
“凌凘”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基本含义
指流动的冰凌,多用于描述冰层融化后随水流漂浮的冰块或冰屑。古文中常写作“凌澌”,属于异体字或通假用法。
文学例证
现代使用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献,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其意象多与寒冷、早春、自然变迁相关,常见于诗歌或历史文本中。例如《旧唐书·王重荣传》记载黄河“凌澌梗塞”,描述河道被浮冰阻塞的情景。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背景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古籍或文学解析类资料。
凌凘(líng xù)一词可以指代高耸、挺立、峭拔、巍峨等含义。它形容物体的形象或人的气质具有高大、威严、超凡脱俗的特点,寓意不同凡响、出类拔萃。
凌凘一词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是由“凌”和“凘”两个字组成。
「凌」的部首是冫(冰),总共有5画。
「凘」的部首是冫(冰),总共有11画。
繁体字 "凌凘" 的写法与简体一样,没有变化。
在古代,「凌凘」一词通常以其繁体形式「凌雄」出现。这是因为在古代的写法中,「凌雄」更符合描述高耸峭拔的形象。
1. 山峰凌凘,宛如剑锋。
2. 那位英雄豪杰凌凘在众人之上。
凌凘可以组成一些词语,例如:
凌厉、凌迟、凌风、凌波、凌霄、凌空等。
与「凌凘」意义相近的词语有:矗立、峻峭、雄伟等。
与「凌凘」意义相反的词语有:低矮、平凡、普通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