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黎萌 ”。黎民。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况乎圣德巍巍荡荡,黎氓所不能命哉。”《后汉书·朱穆传》:“更选海内清淳之士,明达国体者,以补其处。即陛下可为 尧 舜 之君,众僚皆为 稷 契 之臣,兆庶黎萌蒙被圣化矣。”《隋书·薛道衡传》:“薄赋轻徭,务农重穀,仓廪有红腐之积,黎萌无阻飢之虑。” 明 陈子龙 《曜灵》诗之六:“悍阳骄骄,忧我黎氓。”
“黎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黎氓”读作lí méng,与“黎萌”同义,指代普通百姓或民众,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后汉书·朱穆传》提到“兆庶黎萌蒙被圣化矣”,《隋书·薛道衡传》亦用“黎萌”表示百姓。
词源解析
文献用例
汉代王褒《四子讲德论》称“黎氓所不能命哉”,明代陈子龙诗中亦用“忧我黎氓”表达对百姓的关切,均体现其指代民众的用法。
其他解释辨析
个别资料(如)提到“黎氓”形容“人多杂乱”,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词典,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读,需谨慎参考。
该词主要用于古代语境,指代百姓,使用时需结合文献背景。现代汉语中已罕见,常见于历史或文学研究。
黎氓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黾和氓,共计12个笔画。黾是由“黽”这个陈旧的字形和“母”部组成,黽表示蛇类动物,母表示母亲;氓是由部首禾和黾组成,禾表示庄稼,黾表示人群。因此,黎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农民的聚集,也有人群聚集的含义。
《黎氓》一词源于古代的汉字,它在古时候的写法是“黎黾”,后来简化为“黎氓”。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黎黽”,“點氓”。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黾的古代写法是即将消失的字形,它形似一个蠕动的蛇,母的古代写法是更加扁平单调的立体字形。氓的古代写法也有多个版本,像个毛发过多的人,有时也被描绘成人群聚集的画面。
1. 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真是一派黎氓的景象。
2. 在新农村建设中,黎氓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 黎氓聚集
2. 黎氓之间
1. 黔民
2. 庄稼汉
1. 贵族
2. 绅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