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君子循行的礼仪之道。语本《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明 杨柔胜 《玉环记·富童谮非》:“你与他夫妇之情,当劝他由行义路,出入礼门,莫作无益,休为嬉戏。”
(2).指孝友的门族。 鲁迅 《华盖集·补白》:“又有许多好看的古典:五世同堂呀,礼门呀,义宗呀。”
“礼门”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礼仪之道
源自《孟子·万章下》的比喻:“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此处将“礼”比作门,强调君子需遵循礼的规范,如同通过门径行走正道。明代杨柔胜在《玉环记》中亦沿用此意,劝人“出入礼门”,即倡导以礼修身。
孝友门族
引申指重视孝悌、友爱的家族。如鲁迅在《华盖集》中提到“礼门”与“五世同堂”等并称,暗含对传统礼教家族的描述。江西石城罗氏宗祠的“礼门”匾额即为例证,象征家族对礼义传承的重视,要求族人“知书达礼”方可出入。
“礼门”既指抽象的礼仪规范,也用于具象的家族或建筑称谓,核心均围绕“礼”的实践与传承。
《礼门》这个词是指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礼制,也代表了一种社会门槛或界限。在古代中国,礼门是指迎娶新娘时,新郎在门前举行的一种仪式。
《礼门》这个词共有2个部首,分别是“礻”和“门”,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为4和3。
《礼门》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礼制中的婚姻仪式。在古代中国,结婚被视为一种庄重而重要的仪式,双方家庭都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礼节。其中,新郎迎娶新娘的过程中,举行的仪式就被称为礼门。
《礼门》的繁体字写作「禮門」。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礼门》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为「禮門」。
1. 新郎在礼门前向新娘的家人行礼表示敬意。
2. 礼门的举行使得新婚夫妇的关系更为亲密。
礼仪、门槛、门户、婚礼、门庭、迎娶
门户、门庭、人家
开门、开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