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课的意思、吏课的详细解释
吏课的解释
对官吏政绩的考核。 宋 欧阳修 《吉州学记》:“於是詔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
词语分解
- 吏的解释 吏 ì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课的解释 课 (課) è 教学上的一个阶段:上课。课时。课间。旷课。授课。课余活动。 教学的科目:课程。课表。基础课。专业课。课本。课文。 教书讲学或攻读学习:课徒。课读。 古代的一种赋税:国课。完粮交课。 使
专业解析
“吏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对官吏的考核、考课。具体解释如下:
-
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 吏: 指官吏、官员,特指古代在官府中办理具体事务的低级官员。《说文解字》释“吏”为“治人者也”。
- 课: 本义为考核、检验、督促。引申为对官吏政绩、能力、品行等方面的评定与考察。《说文解字》释“课”为“试也”。
- 吏课: 因此,“吏课”即指对官吏进行的考核、考绩。这是古代中国官僚制度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目的是督促官吏尽职尽责,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升迁、奖惩。
-
历史背景与制度内涵:
- 吏课制度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是维系官僚体系运转的关键环节。自秦汉确立官僚制度后,历代王朝都建立了相应的官吏考核体系。
- 吏课的内容通常包括官吏的德行、才能、劳效(政绩)等方面。例如,唐代的“四善二十七最”就是一套详细的考核标准(《唐六典》有详细规定)。
- 考核周期有定期(如每年小考,三或四年一大考)和不定期(如官员离任时的考课)。
- 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官吏的升迁、留任、降职甚至罢免。例如,《新唐书·选举志下》记载:“凡官吏考课之法,有善最之差。”
-
文献例证:
- 《资治通鉴·唐纪》中常有关于朝廷进行吏课、根据考绩决定官员升降的记载,如“敕诸道观察使、刺史,各于本道本州选清强官为判官,委之句当,岁终较其功过而赏罚之”(这体现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职责)。
- 宋代也继承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如《宋史·职官志》中详细规定了考核官员的“四善三最”标准。
“吏课”特指中国古代对官吏进行的政绩、德行、才能等方面的考核与评定,是古代官僚管理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监督官吏履职,选拔贤能,维持行政效率和国家治理。
参考资料来源:
- 《说文解字》 (权威字书,解释“吏”、“课”本义)
- 《唐六典》 (唐代行政法典,记载官吏考课制度)
- 《新唐书·选举志下》 (正史,记载唐代考课方法)
- 《资治通鉴》 (编年体史书,包含历代吏课实例)
- 《宋史·职官志》 (正史,记载宋代考课标准)
- 白钢 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现代权威学术著作,系统阐述古代官制,含考课制度)
网络扩展解释
“吏课”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为对官吏政绩的考核。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 吏课(拼音:
lì kè
,注音:ㄌㄧˋ ㄎㄜˋ
)指古代对官员工作表现和政绩的考核制度,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
来源:、、
字义分解
-
吏(lì
)
- 旧时指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如“胥吏”)或泛指官吏(如“酷吏”)。
- 例:宋代欧阳修《吉州学记》提到“责吏课”,即督促官吏考核。
来源:、
-
课(kè
)
- 此处意为“考核”,而非现代常用的“课程”义。
- 例:古代通过“课”来检验官员是否完成职责。
来源:、
历史用例
- 宋代欧阳修在《吉州学记》中写道:“於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
意为朝廷通过考核官吏政绩(吏课)来选拔人才、督促治理。
来源:、
“吏课”是古代官僚体系中对官员绩效的考核制度,强调通过行政手段确保官吏尽职。该词反映了传统中国“以考促治”的管理思想。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吉州学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跛罗盖才义涔旱侧行长宾陈垣畜牲打蹦儿豆稭灰杜谏顿跌戹困钢笔归艎酣痛淋漓寒细耗余鸿璧胡走游飞家备翦平谏疏焦劳激激即墨侯九宇羁寓空法宽信廉誉猎书陵风临瞰流尘旅燕尨降麋费劈脸屏蔽门劈先里强半轻歌三庭槮梢少年儿童胜妙駪征死河素菜棠颂谭宴荼蓼崴魁文则误恩无声戏相出象蛇鲜爽枭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