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吏的俸禄。《史记·平準书》:“量吏禄,度官用,以赋於民。”《汉书·王莽传中》:“﹝ 天凤 三年﹞五月, 莽 下吏禄制度……僚禄一岁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辅而为万斛云。”
(2).指吏禄制度。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二》:“天下吏人,素无常禄,惟以受賕为生,往往致富者, 熙寧 三年,始制天下吏禄,而设重法以絶请託之弊。”
(3).官吏的禄位。 唐 韩愈 《送牛堪序》:“登第於有司者,去民亩而就吏禄,由是进而累为卿相者,常常有之。”
“吏禄”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官吏的俸禄
指官员任职期间获得的薪资或物质待遇。例如《史记·平准书》提到“量吏禄,度官用,以赋於民”,表明俸禄需根据国家财政情况调整。汉代王莽时期曾制定“吏禄制度”,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年禄从66斛到万斛不等(《汉书·王莽传中》)。
吏禄制度
特指古代针对官吏俸禄制定的法规体系。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推行“天下吏禄”制度,通过规范俸禄和严惩受贿来整顿吏治。
官吏的禄位
广义上指官员的职位和待遇,强调其社会地位与经济保障的结合。例如《汉书》提到“僚禄一岁六十六斛”,既包含俸禄也涉及职级划分。
补充说明:
“吏禄”一词常见于史书和典章制度文献,不同朝代的具体标准差异较大。例如汉代以粮食(斛)为计量单位,宋代则结合货币与实物发放。这一制度演变反映了古代国家治理中对官吏经济保障与廉政建设的平衡考量。
吏禄是一个汉字词,通常指的是官吏的俸禄或薪水。在古代社会中,吏禄是官员的工资待遇。
吏禄的部首是口字旁,即“吕”。吏禄的拼音是lì lù。吏的笔画数为5,禄的笔画数为13。
吏禄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在古代中国的王朝统治时期,官吏是由朝廷任命和控制的,他们的薪水来自于国家的财政。吏禄一词逐渐形成,并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被广泛使用。
吏禄的繁体字是吏祿。
在古代,吏禄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其字形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然而,总体来说,吏禄的基本字形并没有太大改变。
1. 他的吏禄不仅包括了经济收入,还有很多其他的特权。
2. 官员们争相攀附权贵,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更高的吏禄。
1. 吏事(lì shì):指的是官吏的事务。
2. 禄位(lù wèi):指的是官员的职位和地位。
3. 吏治(lì zhì):指的是官吏的治理和管理。
俸禄、俸祿、薪水
贪污、贪腐、贪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