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束发加簪。《仪礼·士昏礼》:“姆纚笄宵衣在其右。” 郑玄 注:“纚,縚髮;笄,今时簪也。”
“纚笄”是古代汉语中与服饰礼仪相关的词汇,由“纚”和“笄”两个部分组成,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束发用的帛或丝织品,常用于固定头发或冠帽。
即簪子,用来固定头发或冠帽的长针状饰物。
指束发帛与簪子的组合使用,是古代成人礼的重要环节。
“纚笄”不仅为发饰,更承载礼仪规范与身份象征,反映古代对仪容和礼制的重视。
因未搜索到具体文献案例,以上解释基于字义拆解及古代礼仪常识。如需更精准的文献考据,建议查阅《仪礼》《礼记》等典籍。
《纚笄》(lián j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整理头发"。
《纚笄》的部首是"纟"(纟是纤维的意思)和"笄"(笄是古代女子嫁人前束发的簪子),共有12个笔画。
《纚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女子结婚前会将头发整理得整齐,而使用的工具叫做"纚笄"。
《纚笄》的繁体字写法为"纚笄"。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时候会将"纚"写作"纍","笄"写作"筓"。
她用梳子纚笄,整理出一个精致的发髻。
纚发(整理头发)、纚髻(整理发髻)、纚梳(梳理头发)。
束发、盘发、理发。
散发、乱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