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穷尽。《淮南子·俶真训》:“夫趋舍行伪者,为精求於外也,精有湫尽,而行无穷极,则滑心浊神,而惑乱其本矣。”按,《广雅·释诂一》:“湫,尽也。” 王念孙 疏证:“湫,读为遒。《玉篇》、《广韵》并云:‘遒,尽也。’”
“湫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拼音为qiū jìn,注音为ㄑㄧㄡ ㄐㄧㄣˋ,意为“穷尽”,指事物或精力完全消耗、枯竭。
出处与文献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淮南子·俶真训》:“精有湫尽,而行无穷极,则滑心浊神,而惑乱其本矣。” 此处用“湫尽”形容人的精力耗尽后,行为失去节制,导致心神混乱。
通假字说明
根据《广雅·释诂一》的注解,“湫”通“遒”(qiú),即“尽”的意思。这一用法在《玉篇》《广韵》等古代字书中也有印证。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描述抽象概念的彻底终结,如精力、资源或时间等。例如:“湫尽之年”可指生命的尽头。
“湫尽”属于古汉语书面语,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文献解读或学术讨论中。若需具体用例,可进一步查阅《淮南子》相关篇章。
湫尽(qiū jìn),是一个形容词词语,用来形容湿度极小、干燥无比的状态。它源于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
湫尽的部首是水(氵),它的总笔画数是11画。
湫尽的繁体写法是澆盡。
古时候湫尽的汉字写法为湫盡(qiū jìn)。
1. 炎热的夏天,湫尽的沙漠里几乎没有一丝水汽。
2. 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庄稼都湫尽了生机。
干湫(gān qiū):非常干燥。
湫泽(qiū zé):湖泊枯竭,干涸。
干旱、干涸、干巴巴。
潮湿、湿润、潮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