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用于书写的木片。《急就篇》卷一“急就奇觚与众异” 唐 颜师古 注:“觚者学书之牘,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属也……今俗犹呼小儿学书简为木觚章,盖古之遗语也。” 章炳麟 《訄书·儒法》:“箸之简牘,拭之木觚。”
(2).古代的木质酒器。 宋 张抡 《绍兴内府古器评·商木觚》:“ 商 木觚,铭一字。”
木觚(mù gū)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殊的书写载体,特指截面呈六面或八面棱柱形的长条形木片,主要用于书写习字、文书或律令。其形制区别于常见的扁平竹简(简牍),具有多面书写的实用功能。以下是详细释义:
木觚最早见于商周时期,是简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中的“觚”原指青铜酒器(多棱柱形),因木质书写载体形似觚器而得名。木觚通常长20-40厘米,每面宽1-2厘米,六面均可纵向书写文字,可容纳更多内容,常用于初学者练字或传递官方文书。
汉代《急就篇》(识字课本)多书写于木觚上,因其多面特性便于反复练习。甘肃敦煌汉墓出土的《急就篇》木觚,六面分章书写,印证了其教育用途。
居延汉简中发现多件律令木觚,如《甘露二年御史书》书写于七面棱觚,内容涉及追查逃犯的官方文书,体现其行政功能。
木觚被赋予“规矩”“法度”的隐喻。《孔子家语》载:“破觚为圆,斫雕为朴”,以削磨棱觚比喻教化民众归于淳朴,反映其文化符号意义。
现代考古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均发掘出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木觚实物,部分带有墨书文字,为研究古代书写制度提供直接证据。
参考来源:
“木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书写的多棱形木制载体,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制与功能 木觚是将圆木加工成三棱、六棱等多面柱状的长条,表面可书写文字。这种设计比普通竹简拥有更大的书写面积,常用于记录重要文书或存档文件。
材质与演变
文献关联 《论语·雍也》中孔子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传统解读指向酒器形制变化反映礼崩乐坏,但有学者推测也可能隐喻书写载体的形制变迁,不过此说法缺乏权威考古佐证。
注意:当前关于木觚作为文书载体的记载主要来自非权威来源,考古实物证据较少。建议结合《睡虎地秦简》等出土文献中的“觚”字用法,或参考汉代《急就篇》“急就奇觚”的记载进一步考证。
白灿灿辫绳兵不汙刃不象话仓廥充腴穿井得人出牌匆匆错龟电烛柢藴遏恶扬善忿忿改点赅赡革舃公刻官号骨鼻鸿疏黄间秽混隳节败名浇波交戒结冰诫勑结茅芥视借宿解悬疾疠惊梦寖急抗言扣环麻絙浓繁槃还帡覆凭系贫居抢地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轻货搉惟软公鞋丧庭梳笼岁道台胞唐鼠踢脚绊手提留推知先功相効小像小夜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