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济贫院的意思、济贫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济贫院的解释

旧时收容救济穷人的慈善机构。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看他办学校,开工厂,办济贫院,这还不是好人做的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济贫院是历史上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救济的慈善机构,其核心功能是通过集中收容和劳动管理的方式救助贫民。该制度起源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英国《1601年济贫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济贫院的地位,要求各教区建立救济设施,通过征收济贫税维持运营。

在汉语语境中,"济贫院"一词可追溯至清末民初西方慈善制度的引入。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济贫院指"旧时收容救济贫民的机构,通常由教会或地方政府设立,提供食宿并要求受助者参与劳动"(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商务印书馆)。这种机构在中国近代多被称为"养济院"或"恤孤院",如1878年上海天主教土山湾建立的孤儿工艺院,既传授技艺又组织生产劳动。

从社会功能看,济贫院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承担救济弱势群体的慈善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强制劳动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确立的"劣等处置"原则(即救济条件必须低于最低工资劳动者生活水平),深刻影响了全球济贫体系的发展路径(来源:大英百科全书济贫法词条)。这种制度在维多利亚时代达到顶峰,仅英格兰威尔士地区就建有约650所济贫院。

现代研究者指出,济贫院体系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牛津大学社会政策系教授帕特·塞恩的研究显示,19世纪济贫院的医疗救助系统直接催生了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的雏形(来源:牛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专题报告)。中国学者梁其姿在《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中亦论证了传统善堂与西方济贫院的制度融合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济贫院是旧时收容和救济穷人的慈善机构,主要功能是为贫困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济贫院(拼音:jì pín yuàn)指通过收容、物资援助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体的公益性场所,常见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社会救济体系。

  2. 历史背景

    • 起源于英国,最早可追溯至亨利三世时期(1217-1272年),但初期主要由教会主导。例如,教皇St. Gregory曾将十一税用于社会救济。
    • 在中国近代,济贫院多由地方士绅或慈善组织设立,如曹禺话剧《日出》中提到的“办济贫院”情节,反映了其社会作用。
  3. 社会意义与争议
    济贫院虽体现人道关怀,但实际运作中常因条件严苛、管理僵化引发争议。例如,英国济贫院曾因强制劳动和恶劣环境饱受批评,但也为贫困群体提供了生存保障。

如需进一步了解济贫院的具体案例或国际差异,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剥除萹竹熛烬比年豺豕吊抚返来复去繁奓凤驾風中燈甘泽姑姑规为孤注摦大黄矢黄素画桥滑头滑脑火官霍霍槛送蛟色机舂警闻鸠子济育叩诊哭笑不得懒货丽樵牡鞠凝待劈初辟寒钗葡萄糖骞衣情窦初开桑农三盈三虚扫星商祈少年升平试对水银浸酸楚特赞天公主跳匿跳走微脉文东武西五布无肠飨赐相况谢后谢绝溪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