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于冰上。比喻身处险境,戒慎恐惧之至。《汉书·韦贤传》:“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继祖考。”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至于恭命之时,犹切履冰之惧。”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再让宰相表》:“需奏仰陈,冀安於涯分,纶言俯及,未照於悃诚,蹐地载惊,履冰逾畏。”参见“ 履薄临深 ”、“ 履薄 ”。
履冰,汉语词汇,本义指脚踩在冰面上行走,引申为处于危险境地或承担重大责任时需极度谨慎的状态。该词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后演变为成语"如履薄冰"的核心语素。《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行于冰上,比喻身处险境,须戒慎恐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则强调其"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的比喻义。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履冰从具体行为发展为心理状态的隐喻表达。宋代朱熹《诗集传》注解时指出:"恐惧警戒之心,如临深履冰,常恐坠失。"这种文化意象在当代语言使用中仍具生命力,常见于描述重大决策、危机处理等需要高度责任感的语境,例如:"外交官在复杂国际局势中履冰而行,维护国家利益。"(《新华成语词典》)
权威文献中,《说文解字》对"履"的释义为"足所依也",而"冰"在《康熙字典》中解作"水坚也",二者组合形成的复合词,通过具象动作传递抽象警示意义,构成汉语独特的意象化表达方式。
“履冰”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履冰”通过具象场景传递抽象警示,适用于描述政治、职场或个人决策中需高度谨慎的情境,兼具文学表现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拔取亳殷残腊闯南走北传状黨委倒底调亭丁是丁,卯是卯断碎断纹恶少燔爇凫葵肤阔公使钱訽詈乖互诡人孤家寡人横杀谎语茧蚕金刚揭谛揪痧决烈倨嫚麇麚狂劣昆岳脸波鲤风柳鑵楼樐陆机雾目録学闹慌盘铭棚琶批答谱记穷鸟归人葺缮日德软软顋巴生产过剩十二辰堆谥名贪而无信推问兔角微灯卫生局畏肃五王帐衔称香橘小孩子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