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称已证正果的高僧。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经成号圣僧,弟子名扬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只少箇圆光,便似圣僧模样。” 明 唐寅 《漫兴》诗之九:“难寻萱草酬知己,且摘莲花供圣僧。”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济颠化缘疏》:“ 济颠 乃圣僧, 宋 时累显圣於吾 杭 湖山间。”
(2).白杨梅的别称。 苏轼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 王十朋 注引 宋 曾公衮 曰:“按《杭州图经》云, 杨梅坞 在南山 近瑞峯 ,杨梅甚盛,有红白二种,今 杭 人呼白者为圣僧梅。” 明 陈继儒 《群碎录》:“ 扬州 人呼杨梅为圣僧。”
“圣僧”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综合多个来源信息整理:
证果高僧
指通过修行佛法证得正果的僧人,如菩萨、罗汉等。他们具备救度众生的能力,是大乘佛教中达到“加行道上品”(如世第一法阶段)以上的修行者。禅宗文献中,圣僧也指僧堂中央供奉的佛弟子像(如舍利弗、目犍连)。
与凡夫僧的区别
普通僧人(凡夫僧)尚未证悟,而圣僧已获得“法宝”,拥有智慧和慈悲的圆满境界。
对高僧的尊称
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中,常用“圣僧”尊称德行高尚的僧人,例如唐僧被称为“慈悯的圣僧”。
白杨梅的别称
宋代文献记载,杭州地区将白杨梅称为“圣僧梅”,源于苏轼诗句及《杭州图经》的注解。
“圣僧”以佛教定义为主,强调修行成就;次要含义则体现于文学与地域文化。需注意语境区分具体指向。
《圣僧》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具有极高修为和崇高境界的僧人。这个词语中蕴含了对僧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意。
《圣僧》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土”、“示”、“人”、“亻”四个部首以及共计11个笔画。
《圣僧》一词主要来源于佛教文化。在佛教中,圣僧指的是具有非凡智慧和善巧修行的僧人,他们以自己的修行和教诲来帮助众生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圣僧》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聖僧」。
在古时候,汉字《圣僧》可写作「聖僧」或「聖僮」。
1. 这位圣僧解释了佛法的最高境界。
2. 佛教寺庙里供奉着许多圣僧。
圣贤、圣人、圣地、圣殿、圣经、圣洁、圣诞、圣灵、圣战
圣人、贤僧、圣者
凡僧、俗僧、常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