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ility falling short of one's wishes;ability not equal to one's ambition;lack the ability to do what one would like to do; the spirit indeed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心里想做,但能力达不到
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后汉书·西域传》
想做某事而力量达不到。《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归 等屡涉戎场,便利击刺;京师士众,未习军旅,虽皆义勇,力不从心。”《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只是小娘子千金声价,小可家贫力薄,如何摆布,也是力不从心了。” 朱自清 《选诗杂记》:“动手的时候并不忘记自己说过的话;假如不曾作到相当地步,那是力不从心,无可奈何的。”
“力不从心”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lì bù cóng xīn,其核心含义是:心里想做某件事,但自身的力量或能力不足以实现,常用来表达一种无奈或遗憾的状态。
字面拆解:
情感色彩: 通常带有无奈、遗憾或自责的意味,多用于自述或描述他人的困境,而非客观批评。
使用场景:
近义词:
反义词:
出处与典故: 成语源自《后汉书·西域传》,东汉名将班超晚年因年老体衰,上书皇帝请求归乡时写道:“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后演变为“力不从心”。
这一成语生动体现了主观意愿与客观能力之间的矛盾,是中文中表达“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的经典表述。
《力不从心》是一个成语,表示原本有意愿和决心去做某件事情,但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实现或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能力不够,无法将想法或计划付诸实践。
《力不从心》的拆分部首是力(力量)和心(心思)。力的部首是力,带有14个笔画;心的部首是心,带有4个笔画。
《力不从心》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古人认为人的能力来源于心,如果心意和力量无法达到一致,就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情况。
《力不從心》是《力不从心》的繁体字写法。
古时候,《力不从心》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结构和意思都相似。古代汉字形状和现代有所差异,具体写法可能需要参考古籍和古文字研究。
1. 由于他年纪太小,力量不够,所以力不从心无法完成这项任务。
2. 虽然他很想学习钢琴,但因为时间和经济的限制,力不从心。
3. 因为身体不适,她计划参加的演讲活动力不从心。
无力、心力交瘁、无能为力、力所不及
无法实现、力有未逮、力不胜任
力有馀绩、心有馀而力足、信心百倍
搬兵报恩寺抱头痛哭苍蝇蟾宫産母痨痴云寸裂大块头點絳唇电色牒报短供多罗叶二十一史方曲放羊风风势势烽烟奋头阜落膏面共贯同条鼓帆后交簧管祸福相生火具狡赖椒潭椒香鸡飞狗跳稽琴絶对扣住狂愚朗秀内宅甯武旆旆偏狭衾裯妾上事神质守操顺修死结俟斤松木板淌板船跳财神通睛万石挽毂瓦甓违错危证文轸小差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