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征服、攻克城邑。《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凡从得二千石二人,别破军十六,降城四十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
(2).投降归附的地方。《梁书·元帝纪》:“文昭武穆,芳若椒兰,敌国降城,和如亲戚。”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大抵住冬有期,防秋无警,降城三筑,质馆两开。”
“降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àng chéng,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征服、攻克城邑
指通过军事行动攻占敌方城池,使其失去抵抗能力。这一含义常见于历史文献,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凡从得二千石二人,别破军十六,降城四十六”,强调战争中实际占领的城邑数量。
投降归附的地方
指敌方主动投降或归附的城池。例如《梁书·元帝纪》提到:“敌国降城,和如亲戚”,形容归附的城池与己方关系融洽。
总结来看,“降城”既可指军事胜利的结果,也可指政治上的归附行为,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降城在古代汉字中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词,它指的是城墙或城堡被攻破、攻占或投降的情况。当敌方进攻城市并成功攻破其防御时,城墙或城堡就会被降城。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战争中的局势变化。
降城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降(部首:阜)和城(部首:土,笔画:12)。降城有16个笔画,其中降部分占6个笔画,城部分占10个笔画。
降城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古代汉语,用以描述战争中城墙或城堡的被攻占情况。在繁体字中,降城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降城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古代的降城有时会使用一些特定的写法,但这些写法已经很少使用了。
1. 在古代战争中,攻克敌方城堡意味着降城的胜利。
2. 敌军投降后,这座城市就被宣布为降城。
与降城相关的组词有:
1. 降落:指飞机、伞兵等从空中向下落地。
2. 降服:指使对方屈服、投降。
3. 城堡:指规模较大、设有城墙和堡垒的建筑物。
降城的近义词有攻陷、攻下、占领等。
降城的反义词有守城、保卫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