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倭寇的意思、倭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倭寇的解释

[Japanese pirates] 指元末到明中叶多次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强盗

详细解释

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我国和 朝鲜 沿海地区的 日本 海盗。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人民亦用以称 日本 侵略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亦使 浙 直 诸军士因之习於海战, 倭 寇之来,可以截流而御之。”《明史·外国传三·日本》:“有捕 倭 寇数十人至京者,廷臣请正6*法。” ********* 《游于山戚公祠》诗:“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 倭 寇渡江涯。” 老舍 《四世同堂》第二部五十:“这仙境中的主人已换上了杀6*人不眨眼的 倭 寇;那仙姿逸态又有什么用呢?”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诗:“东进杀 倭 寇,举世惊风雷。”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倭寇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倭寇是汉语历史词汇中专指13至16世纪以日本浪人为主体,勾结中国沿海不法商人形成的武装劫掠集团。据《现代汉语词典》(第现代汉语词典官网)定义,该词特指“元末到明中叶屡次骚扰朝鲜和中国沿海的日本海盗”。其活动范围集中于东海至南海沿岸,核心行为包括海上走私、突袭城镇及劫掠商船。

从历史分期看,倭寇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主要为日本九州、四国地区的破产武士与渔民,受日本南北朝战乱影响而形成;后期(16世纪中叶)则演变为以中国走私商人王直、徐海等为首的跨国武装集团,成员混杂中日两国人员。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倭寇的作战特点:“善使长刀,跳跃如飞,每以小队突袭”(《明史·兵志》)。

词源学角度,“倭”源于《汉书·地理志》对古代日本的称谓“倭国”,“寇”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暴也”,二字组合凸显其侵略性质。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已辩证指出:“嘉靖后所谓倭寇,实则十分之三为真倭,十分之七为华人附逆”。

现代历史学界通过《中国军事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权威研究证实,倭寇现象本质是东亚海域贸易失衡与海禁政策矛盾的产物。近年来出土的“双屿港遗址”考古证据,进一步印证了当时走私贸易港的运作规模(《文物》期刊2023年第8期)。

网络扩展解释

“倭寇”是13至16世纪活跃于东亚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其活动范围包括中国、朝鲜及南洋地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倭”为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寇”指盗贼或侵略者,合称“倭寇”即“日本海盗”。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特指以劫掠、走私为业的日本武装团伙。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倭寇始于元朝中后期,因日本南北朝战乱导致武士流亡海上,勾结商人形成海盗集团。
  2. 明朝加剧: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患最盛,此时倭寇成分复杂化,包含大量中国海盗(如王直、徐海)与日本浪人勾结。
  3. 平定:戚继光、俞大猷通过训练军队、改进战术,于16世纪中叶基本肃清倭患。

三、主要特点

四、历史评价

倭寇现象反映中日贸易需求与明朝海禁政策的矛盾,其劫掠行为对沿海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但也间接推动明朝军事改革(如戚家军战术)。

扩展阅读:倭寇问题与东亚海洋史、明代海防政策密切相关,可参考《抗倭战争》《明朝东游》等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败阵别树一帜不足多长烈常州学派叱问敕葬抽捐出有入无从侄道劳放鹰发言人钢骨稿纸光碟寒烟黄体患难夫妻灰骨胡拉乱扯羁鸿赍具锦鄣掎挈句星开春看人说话扣户乐顾流程镂脂翦楮陆地马当满目荆榛模锓磨拭目痾譬喻千里莼羹峭整曲瑵戎统辱駡散兵线三智五猜上山捉虎,下海擒龙摄祚石鳖酸文假醋太子港贪壑铁锝吞灭顽艳惟兮钨砂小桥泄劲